2009/08/25

《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2008)by Suzanne Collins

這種反烏托邦背景,然後沒事喜歡抓一些少男少女丟在一塊兒玩砍人大冒險遊戲的作品,國人八成會想到高見廣春的《大逃殺》。然而,或許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兩者所著墨的重點和敘事角度均大異其趣。

或許受到近年來風行的實境秀影響,《飢餓遊戲》裡的生存競賽有一大部分決定於正式開殺前的形象塑造和媒體操作。不管是刻意為之或是順水推舟(至少指導員 Haymitch、造型師 Cinna,以及一同參賽的同區伙伴 Peeta 都如此行事),第十二區的參賽者從頭到尾都是媒體的寵兒;加上過程中的物資援助,成功機率自然增加不少。甚至在最後關頭還利用這一項優勢反客為主,扭轉局面,只是陰謀論很重的讀者大概不免懷疑連這裡都是算計後的結果。

由於故事還有後續,因此在比賽之前所鋪的梗,特別是「可能」存在的三角戀情將成為續集的焦點。至於主角們是否就此踏上反抗政府的道路,我則認為還有待觀察。因是種下了,導火線也似乎引燃了,不過這個極權政體尚未顯露出衰敗跡象,或是可供突破的弱點,恐怕作者在續作當中得加強鋪陳。至於十二分區有所分工,各有其專屬生產物資,恐怕不單是都城分化各地力量,使之無法自給自足的手段,同時也容易藉由各種「活動」(如飢餓遊戲等)挑起各分區彼此之間的對立情緒。這些都是未來「對抗」當局時所要注意到的 ABC,也有賴作者更進一步地描寫。

剛讀完的時候,我一直對本書居然能和 Cory Doctorow 的 Little Brother 共享今年度金鴨獎感到不解。原因應該出在我還是擺脫不了以成人角度觀看少兒作品。它的故事很吸引人、節奏明快好上手、又有正面積極的目標,這樣就夠了。少兒作品不需要為偽小孩負責。


閱讀版本:
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鄧嘉宛 譯(臺北市:大塊,2009)〔試讀〕

網上評論:
Dear Author...
Entertainment Weekly
Graeme's Fantasy Book Review
Pop Culture Junkie
Savvy Verse & Wit
teenreads.com

3 comments:

Italosa said...

相信你一定英文能力很好,有能力閱讀原典,與譯作對照吧。這篇心得簡潔有力,我很喜歡。你提到陰謀論、十二區分工拆解團結力量、主角可能的三角戀情等,也是我認為續作著力的幾點。

Bob Lu said...

說到小老弟

照說我應該愛看這一套的,但事實上一開始就食不順。

壞貓有沒有甚麼對於小老弟的切入角度得建議?

科幻毒瘤 said...

把自己當科技宅...... X-D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