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6

《一座島嶼的可能性》(La Possibilité d'une île,2005)by Michel Houellebecq

比起《無愛繁殖》,本書的雙敘事軸線更彰顯其科幻性,儘管主線仍然強調 Daniel 1 的生命自述和其虛無主義的思維,間或夾雜看起來睿智的話語、論點,以及犬儒式的批判。

或許是我自己的生活型態和 Daniel 1 完全不搭嘎,因此我很難體會部分讀友所認定本書「反映真實」的面向。作者寫得愈「逼真」,我反而愈覺得他過得太爽而無法認同。當然我必須承認為了養家活口而從事的日常工作中,仔細推敲起來,似乎維持僵化結構正常運作,乃至於狗屁倒灶的鳥事佔大多數,但換個角度來看,每件事其實也都有其意義,端看你如何選擇。

於是比較吸引我的部分,倒在於唬爛的偽宗教如何弄假成真的過程。當然在一切虛無的情況下,就算獲得不斷複製重生的能力,所複製出來的也是虛無而已。有點讓我聯想到 Hyperion Cantos 裡頭的「十字形」。也難怪發展到最後,Daniel 25 終於出走了。

只是「主流文藝」對於末世的描寫似乎永遠脫離不了類 Morlock (或許再加上 The Savage)的形象啊。Atwood 如是,Houellebecq 亦如是。


閱讀版本: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一座島嶼的可能性》La Possibilité d'une île),余中先 譯(臺北市:大塊文化,2006)

譯本出版社專頁

網上評論:
行內、媒體專業人士:
鍾文音
Chicago Center for Literature and Photography
The Diplomat
The Guardian
The Independent
January Magazine
New York Magazin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Oxonian Review of Books
PopMatters
Powell's Books -- Review-A-Day
Spike Magazine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Three Monkeys Online
Times Online
The Village Voice
The Walrus

讀友觀點:
真‧他媽的
夜色(part I, part II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余中先翻译的版本的死在是烂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