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th Donohue 的第二本小說乍看之下沒有《失竊的孩子》來得吸引讀者,然而,這本書卻會在閱讀過程中慢慢牽引心神,直到讀罷釋卷,才感受到那股濃郁的後勁。
這回作者始終在魔幻寫實的邊邊遊走,小女孩 Norah 的真實身分一直都是讀者最關注的焦點,他們卻只能往自己的內心尋求模稜兩可的答案。第一部所呈現出的「正反」神祕角色安排,似乎刻意「誤導」讀者走向善惡二元的永恆爭鬥;得要讀到後來才能明瞭,真正對立的其實在於「信」與「不信」、「天真」與「世故」。
抓住這一點之後,Margaret 和 Erica 的處事態度對比反而是最令我玩味的地方。全書花了整整第二部描寫 Erica 當年的私奔記實,卻只透過隻字片語稍稍披露少女 Margaret 的情感世界,母女兩人的風格彷彿落在光譜兩端,分別呈現出過與不及的極端情況。其實仔細觀察書中所有次要人物,他們幾乎也各自存在某種問題,只差有沒有天使出現給予引爆。
我對於耶穌相關宗教信仰並不瞭解,更不用提「天使學」這類研究,因此體察不出本書背後所涵蓋的神學背景知識。至於誰/什麼才是毀滅天使?引發 Erica 離家出走的旁支信仰背負了這個名號,但它肯定不是我們所要的答案。書中並未真正出現的 Paul Quinn,當年在廣島的行事或許在時序上算是最早也最為確定的「毀滅」作為,他就是那些病患的毀滅天使。Donohue 可能想告訴我們:天使其實一直都在,只是要不要讓它來「毀滅」status quo,就端看我們自己的選擇。
這回作者始終在魔幻寫實的邊邊遊走,小女孩 Norah 的真實身分一直都是讀者最關注的焦點,他們卻只能往自己的內心尋求模稜兩可的答案。第一部所呈現出的「正反」神祕角色安排,似乎刻意「誤導」讀者走向善惡二元的永恆爭鬥;得要讀到後來才能明瞭,真正對立的其實在於「信」與「不信」、「天真」與「世故」。
抓住這一點之後,Margaret 和 Erica 的處事態度對比反而是最令我玩味的地方。全書花了整整第二部描寫 Erica 當年的私奔記實,卻只透過隻字片語稍稍披露少女 Margaret 的情感世界,母女兩人的風格彷彿落在光譜兩端,分別呈現出過與不及的極端情況。其實仔細觀察書中所有次要人物,他們幾乎也各自存在某種問題,只差有沒有天使出現給予引爆。
我對於耶穌相關宗教信仰並不瞭解,更不用提「天使學」這類研究,因此體察不出本書背後所涵蓋的神學背景知識。至於誰/什麼才是毀滅天使?引發 Erica 離家出走的旁支信仰背負了這個名號,但它肯定不是我們所要的答案。書中並未真正出現的 Paul Quinn,當年在廣島的行事或許在時序上算是最早也最為確定的「毀滅」作為,他就是那些病患的毀滅天使。Donohue 可能想告訴我們:天使其實一直都在,只是要不要讓它來「毀滅」status quo,就端看我們自己的選擇。
閱讀版本:
凱斯‧唐納修(Keith Donohue),《毀滅天使》(Angels of Destruction),李靜宜 譯(臺北市:遠流,2010)〔試讀〕
作者官網:
http://keithdonohue.com/angels_of_destruction/
網上評論:
The Bookbag
bookreporter.com
Fleur Fisher Reads
S. Krishna's Books
The Washington Post 由作家 Elizabeth Hand 執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