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8

Shambling Towards Hiroshima (2009) by James Morrow

本書一方面是二戰的(偽)祕史,另一方面,也是向 30s、40s B 級怪物片從業人員致敬的小說。

話說德國投降後,米國為求早日結束大戰,祕密開發了原子彈計畫。不過製作過程有些不順利,於是他們啟用替代方案──培育巨型蜥蜴,準備殺進日本本土。不過為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人道考量,科學家還安排一場表演,養出人型大小的樣本踩踩城市模型,看能不能讓日本外交使團看了以後心生恐懼,回國請求天皇無條件投降。不料小隻的個性溫馴,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軍方只好找來好萊塢團隊,請演員穿上橡皮裝上陣。

故事就以主演巨獸 Gorgantis 的特效演員 Syms Thorley 在 1984 年撰寫自殺遺書的獨白開始,娓娓道盡這不為人知的祕辛。Thorley 早在參加該計畫前就已經是知名的怪物片明星,之後也持續享有盛名,於是故事除了回憶部分,同時也攙入出入飯店房間的幾位閒雜人等和他的言談互動,突顯整個怪物類型電影所造成的大眾文化影響。而回憶錄中所描寫的內容,也不侷限於「祕密建軍」的過程,更有大量篇幅涉及當時好萊塢 B 級片的製作生態和恩怨情仇,甚至不乏真實人物出現其中,堪稱是對於整個時代的致敬。

我以為 Morrow 拿此題材大肆發揮,不無強調哥吉拉正朔歸於米國的況味存在(見我讀 Gary Westfahl 的哥吉拉文化演進史論文的筆記)。然而,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於超級武器(管它是大蜥蜴還是原子彈)所帶來的無比破壞力,就算是對開發、施用者而言,也同樣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與傷害。對照起老 Thorley 身處的雷根時代,保守主義和軍備競賽正方興未艾,故事中不時出現的諷刺橋段與對話(原來納粹德國也在研發哥吉拉,好在沒做出來!X-D),更突顯這些議題的本質恐怕恆常不變。所以倒數第二章,眾人在日本使團前的賣力演出,Gorgantis 從海上連連闖關,勇破日本陸海空三軍,最後擊毀皇居的模擬場景,讀者看來固然血脈賁張,實際上不正是香菇雲的替代場面?

也難怪最後一章成為小說的反高潮,卻也提升了故事的層次與深度。或許就某方面來說,這也應驗閱聽科幻作品的某種心態:一旦成真,那就不好玩了。核戰如是,哥吉拉亦如是。


閱讀版本:
James Morrow, Shambling Towards Hiroshima (San Francisco: Tachyon, 2009)

作者訪談:
Philadelphia Weekly
SF Signal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3571630727263420179#

作者感言專文:
"How I Shambled Towards Hiroshima?"

網上評論:
Flames Rising
The Guardian

io9
Sci Fi Wire
SciFiDimensions
SF Signal
SF Site
SF Site 這篇是英倫科幻評論界大老 Paul Kincaid 前輩寫的
Strange Horizons

Bibliophile Stalker
Christopher East
Geek Monkey
Graeme's Fantasy Book Review
Shelf Monkey

本書預告片:X-D

1 comment:

Bob Lu said...

的確,很多事情一旦成真了就不好玩了

打仗殺人這種事還是留在幻想世界比較適合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