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2

《分解人》(Unwind,2007)by Neal Shusterman

我始終相信,就算是少兒作品,把故事說好,而且讓讀者自行思索答案,遠比直接灌輸觀念或說教來得有效,也比較容易呈現出精彩的內容。本書再次印證了我的想法。

儘管本書的背景設定比較趨近於狂想,但所造成的衝擊和引發的各項議題均值得細細探究。米國因對墮胎等議題的歧見爆發第二次內戰,為了平息戰火,加上器官移植技術的進步,他們通過所謂的「生命法案」:人類從受孕到十三歲這段期間,必須獲得良好照護。然而從十三歲到十八歲成年的期間,監護人可選擇將之「分解」,亦即摘除其有用器官移植給他人,然而在技術上仍屬「存活」。乍看之下有點類似《別讓我走》或電影《絕地再生》一類飼養複製人(或專人)以供應一般人器官移植的作品,但實際上大不相同。

先不考慮撫養眾多未滿十三歲兒童的社會成本(禁止墮胎是設定的一部分,但我懷疑還包括「禁止避孕」),故事中也真有法律機制,強制命令社區群體應付個體父母無力養育孩童的情況(即「送子」);把分解人的年齡設定在十三到十八歲,除了這個年齡層的器官逐漸發育成熟,而且「生猛好用」以外,篩選分解人的過程也隱含有「人擇」的概念,甚至是一種處理青少年問題的方法,剛好抵銷掉可能過於龐大的出生人口。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三名主角(一名「不良少年」、一名被認定天賦不足的孤兒,一名從小就接受宗教洗腦,認定自己是「什一奉獻」的貢品)如何在緊張刺激的逃亡過程中謀求生存的同時,接受社會化過程的洗禮;另外有反派也藉由類似的過程中,利用自身「優勢」,製造出追逐權利與霸凌的機會。

書中很強調器官移植後,「生」與「死」的界線。移植過後的器官仍多少保有原主人之意識,甚至影響到被移植者,或許可以讓少年讀者對照現實,思考「遺愛人間」的概念;然而,我比較傾向認定這一點是調劑用的「偽命題」,而會把思考面向擺在前述的社會議題,以及進入故事中段後所產生的少年權力結構的對抗上。

作者在後段引進足以造成穩定系統完全崩壞的混亂恐怖團體,雖然製造出劇情的最高潮,卻也模糊了故事的焦點。或許作者本身也無法對自己所提出的種種大哉問有所交待(我相信這些問題任誰也無法輕易解決),因此放個亟須迫切應付的共同敵人來收尾。不過提出來的東西畢竟總是看得到,就算懸而未決,還是可以令讀者玩味再三。

少兒作品就是要像這樣才算成功啊。


PS. 我發現到,就算連生死、暴力這種題材如今都可以放在少兒小說裡了,這個類型似乎還是有個難以跨越的禁忌,那就是「性」。明明這個世道青少年性議題已經成為教育界輔導的重點項目之一,小說中就是看不到啊。我唯一在少兒作品中看到性描寫的閱讀經驗還是寫成年人小說跨界的 Cory Doctorow Little Brother,但也是緊要關頭就淡入淡出了......


閱讀版本:
尼爾‧舒斯特曼(Neal Shusterman),《分解人》Unwind),陸篠華 譯(臺北市:貓巴士,2008)

作者官網:
http://www.storyman.com/books/index.html

出版社部落格介紹:
http://blog.roodo.com/meowbus/archives/6028097.html

網上評論:
Blogging for a Good Book
In the Booley House
teenreads.com
The New York Times
恩角落
字尋其路

3 comments:

Bob Lu said...

其實牽涉到生死暴力的兒少作品也經常成為禁書榜的常客啊

cold said...

少兒作品言,要談「性」很難那麼直接啦。
貓巴士本來會出一本《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也只敢點到為止。

Melody said...

Judy Blume 救挺敢講性的...她有本Forever究主要在探討青少年的"性事"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