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8

〈廖大魚評介〉written by boblu

※感謝六百兄同意轉載

偽系列簡介:
如果說六○年代是歐美科幻的新浪潮,在中文世界也有一波科幻文學的燦爛年代。七至九○年代初,有張系國的科幻小說獎鼓勵中文創作,也有大小出版社肯翻譯國外優秀科幻作品,連東方、幼獅也出了一些科幻主題的少年小說。但在九○年代以降,台灣科幻的風尚確直走下坡。(也有人認為不只是市場的風氣,創作的品質也在此時大幅下降。)1993 年《幻象》雜誌的停刊可以說是台灣科幻的喪鐘,自此以後,大眾對科幻的印象大概也只剩下倪匡與黃易這種風格。

因此,我一直想寫一個系列,介紹一些當年的優秀作家以及他們的近況。但是實際上連我自己也不敢說了解誰的創作體系或熟悉誰的近年發展。搞了半天,就只想到一個廖大魚可以寫,所以這個系列很有可能會成為「單篇系列」。既然叫做系列卻又只有一篇,當然就是偽系列了。



廖大魚(當時還使用本名:廖志堅)的第一部科幻作品〈深藍色海洋〉就擊敗葉李華的〈無盡的愛〉(葉自稱因此發憤圖強,才又寫出了完全得獎取向的〈戲〉,後來也果然奪獎),奪得了七十六年科幻小說獎的首獎。〈深藍色海洋〉在科幻設定上以人造人為主題,即使在當時也不算新鮮,但透過「故事中的故事」以及兩個矛盾的結局點出不言而喻的真相,這樣的佈局手法是十分巧妙的。這個作品結合了愛情故事與奇炫的科幻打鬥,卻能不流於俗爛,雖然文字略顯生澀,明顯可感覺出習作的氣味,但另一方面也隱隱顯現出作者的潛力。就廖大魚往後作品的文字水準來看,當年的評審委員給〈深藍色海洋〉首獎確實是有好眼光的。

〈深藍色海洋〉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非常影像化的作品。這一點往後也成為他創作的特色。我一直認為這部作品非常有擴大為動畫或電子遊戲的潛力。加之〈深藍色海洋〉在有限的篇幅中暗示了一個史詩式的世界設定,也提升了這個故事擴展為更多續作與其他媒體作品的可能。

註:本篇收錄於張系國所編輯之《無盡的愛,76 年科幻小說選》中,似乎已經絕版。


廖大魚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拖了將近十年,1996年才出版。《焚影記》其實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奇幻風格的武俠小說。在「漫畫劇本焚影記」(「裡‧焚影記」)之外又包了一層「焚影記作者的生活愛情故事」,而(又)形成了「故事中的故事」結構,這兩層故事更漸漸發展出互相影響的微妙關係。

當然,故事個核心還是內層這個「裡‧焚影記」。「裡‧焚影記」敘述以戲班子為面目,隱藏於江湖之中的幻翼門,因內外的陰謀而分崩離析、掙扎求存的故事。而在外層的故事中,則融入了廖大魚專業於景觀設計的背景。這個特色在其後的《虹彩妹妹》中依舊可見,這樣的作者背景也解釋了他的作品為何如此「影像式」的原因。廖大魚的文字到了這第二部作品時已經明顯地成熟,〈深藍色海洋〉中那種學生習作式的生澀完全不復存在。看過〈深藍色海洋〉的讀者會發現雖然一為科幻一為奇幻,但《焚影記》明顯繼承了〈深藍色海洋〉的打鬥風格,同樣是以變化萬千的絲帶或布疋為武器,同樣各個角色已不同的顏色為代表。《焚影記》受〈深藍色海洋〉的影響尚不止於此:在某一段看似無關緊要的對話裡,我卻懷疑那甚至是在跟七六年科幻獎的評審對話……


1998年,廖大魚終於推出第一本長篇科幻創作:《虹彩妹妹》。

《虹彩妹妹》透過貫串全文的「虹彩」身分以及機器人妓女的設定,大膽討論了性產業與雛妓的社會議題,又同時確保了作品本身奇炫的娛樂性。這部作品再結構上可以看成一個迷你的三部曲,三個部份乍看之下各自有頭有尾,但實則彼此承接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虹彩妹妹》的背景,設定在近未來的台北市西門町;廖大魚在此繼續發揮了景觀設計的專業,構思出一段有趣的西門町景觀與公共建築的未來沿革史。人偶、迷炫的霓虹光彩,確實極具利用視覺描寫來營造氣氛並推動情節的能力。其實我自己在看這本的時候,真的一直用《攻殼機動隊二:Innocence》的畫面去想像--不知道是小說真的很有《攻機二》的味道呢?還是《攻機二》其實讓我印象很深刻(但我不太願意承認啦),所以下意識地用它去套用虹彩妹妹的內容?

但事實上除了《攻機二》以外,書中人肉森林一景讓我一直聯想到的是 H. R. Giger(這兩張其實是以《魔戒之王》為主題畫的。另外還有一張 Landscape XV 我覺得最有感覺,但是網路上找不到大圖)的作品中,女體與地貌,苔蘚,植物交纏的景象。

機器人自主意識的故事主題,以及引入機器人討論性產業議題,雖不是什麼獨創之舉,但本書對此的處理自有其洞見,和《攻機二》電影故弄玄虛的晦澀相比,《虹彩妹妹》在內容深度與「氣味」方面其實是毫不遜色的(事實上我覺得《虹彩妹妹》若要影像化,還比《攻機》更適合使用球關節人型的意象)。

我一向不認為科幻小說的價值在於技術面的預言,在本書中對資訊科技的描寫亦然。其實書中大部分的東西在 1998 年都已經確實問世,但作者對網路應用與 3C 產業趨勢的精準掌握卻還是相當令人讚賞(他在那個時候投入 3C 產業界的話,現在大概也是科技新貴一族了)。數位相機的流行與網路分享照片,甚至部落格的雛形,這東西在民國八十幾年還算是剛剛興起而已。

不過故事的邏輯方面,其實還是有點怪怪的地方。例如,第一段中的小蚱蜢那樣多才多藝,甚至可以用於戰鬥的機器人,在故事的世界中就算不是空前絕後,至少不可能是人人都有的尋常物品,一個小流動攤販是怎麼弄得到手的呢?或者說,一個小流動攤販都可以弄到手的東西,組織發達的黑幫又怎麼會無法對付?另外,書中有提到高潮機器人的研發一直有政府參與,而實際上像高潮三號那麼強大的機器人,除了性產業用途以外,軍事上的用途也是不容忽視,但唯一的原型卻交到皮條客手上,無論如何的官商勾結,這種事情實在是不太合理的。

雖然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廖大魚這第一本長篇科幻作品依然是令人讚賞的佳作。可惜的是,這也是目前為止廖大魚出版的唯一一本(成人)科幻長篇……


《虹彩妹妹》以後,廖大魚在科幻作品方面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據他自己表示,一部分的原因是他的前兩本書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迴響,加之寫作科幻長篇時的辛苦令他萌生卻意,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他自覺沒有辦法達到皇冠要求的寫作產量。

暫時退出科幻世界的廖大魚把創作的觸角伸向兒童/少年小說,於民國九十二年,九十四年各出版了《油桐花下的精靈》以及《乖乖向前衝》兩本兒少作品。自己目前看了一本半,我認為這兩本作品無論在文字應用與故事情節方面亦屬水準之上,甚至如果是關心兒童、少年的大人,應該也會欣賞這兩本作品。

民國九十五年初,廖大魚出版了《我愛小變人》這本科幻包裝的兒少小說。有趣的是出版社從之前兩部兒少作品的小兵換成了正中書局。其中原委據說是因為這這本書在出版以前就有人認為對教師有負面形象的描寫因而與以抵制。

其實,這本書大架構上不過是很標準的「春風化雨」公式:特立獨行(而且有無所不能的超能力)的「好老師」不但贏得學生愛戴也同時感動,重新啟發了那些早已失去理想的「壞老師」。比較可惜的是,在這個已經有《麻辣教師 GTO》,《靈異教師神眉》還有《極道鮮師山美》的時代,小變人並沒有開創性的突破。廖大魚的文字雖然一樣的好,整個故事也不過就是比較好看一點的普通兒少小說(套用 DaNee 的意見)。另外,我個人感覺這本書在不同章節間,情結經營的技巧與用心程度落差很大。有些片段很令人讚賞,有些卻讓人覺得處理得有些馬虎。

本書的插畫也是一個有趣的特點。看過廖大魚其他作品的讀者,大概很容易誤以為這本書的插畫都是廖大魚親自包辦的(我就是),因為廖大魚一向喜歡在自己的書理塗塗畫畫。在焚影記與虹彩妹妹這兩本中,前面的序就穿插了廖大魚自己畫的簡筆插畫與漫畫。但事實上,這本書的插畫不但不是廖大魚畫的,他甚至在出版前完全沒有看過,只有封面是插畫家根據廖大魚的設計繪製的。這本書的插畫雖然我自己滿喜歡,但我總是不太確定這種畫風對兒少讀者的吸引力有多少?聽說大部分的正面迴響反而是來自青少年和成人……


前面介紹的是廖大魚曾經出版過的作品,之後要介紹的部分,對,這是閃光文,不喜歡的人可以離開了。大約在 1998 年前後,廖大魚根據他的第一篇科幻作品〈深藍色海洋〉,創作了屬於前傳性質的中篇,題名暫為〈超流浪的年代〉。這篇作品原本也是要由皇冠出版卻因故胎死腹中。我想,對於那些還記得並且喜愛〈深藍色海洋〉的老朋友而言,「深藍色海洋前傳」的存在絕對會造成很深的執念吧?

〈超〉這部作品就廖大於自己的形容,是走科幻偶像劇的路線。故事中的兩男一女主角,正是〈深〉中的馬天(改名成了馬天行)、黃亮,以及真‧圓圓的學生時代。透過中長篇的篇幅,深藍色海洋故事的背景世界得到了更鮮明的描繪。三個主角間的俗套三角關係和機巧的科幻陰謀相交纏起來反而顯現出另一種趣味。

不過,作為深藍色海洋的前傳,超流浪的年代在某些科幻設定上並沒有跟〈深〉完全契合。例如,我覺得黃亮跟馬天行在前傳中的研究哲學跟深藍色海洋裡就接不太起來。視〈深藍色海洋〉為正傳,裡面敘述到黃亮跟馬天研究的其實都是「新生命」,只不過黃亮主張的是「超人類」,而馬天主張「真人類」。

然而在前傳裡面,一方面他們兩人的主張思想則變成了創造與複製,另一方面其實驗的內容卻和正傳中沒有太大的差異;也就是說,前傳中的黃亮與馬天行給我一種「說一套作一套」的感覺。

怎麼說呢?其實前傳中馬天行的研究也有複製成份,黃亮的也有創造意味。馬天行利用基因資料庫中的資料剪輯拼裝再合成為一個受精卵,其實也是一種複製,只不過複製的不是特定的一個人而是許許多多人的一部份。而黃亮的複製人其實只有外型是複製的,作為基礎的肉體本身卻可以是早就造好的。故事中並沒有明確敘述黃亮使用的技術,反倒是正傳中有確認過他的產品「並不是機器人」。就這點來說,黃亮的新生命也是一種完全人為的創造。

另外,黃亮當時的產品沒有辦法產生自我意識,其實正確立了他的產品不能算是複製。拿夏服從來說,他的肉體與夏冬潮完全不同(僅是外觀一樣),他也沒有夏冬潮的思想,只能算是夏冬潮的替身或魁儡,稱不上複製。黃亮的複製,要到〈深藍色海洋〉中描述的意識複製才算數,因之此時期的黃亮應該根本沒有複製的觀念才是。

反而,馬天行的模擬教育程式很有複製的味道。畢竟,只要用同樣的基因組合與同樣的教育程式就可以做出許許多多具有相同思想的個體。

就我的看法,前傳裡面的研究路線差異完全可以直接沿用正傳中超人類與真人類的設定,而不會對整個情節架構有重大的影響。實在不需要另弄出創造與複製之爭。但是廖大魚也曾經表示過,當初如果〈超流浪的年代〉能夠出版,正式的作品中很可能會直接把〈深藍色海洋〉的部分經過修改後也寫進去。也就是說,從某種角度來說現在讀者們所知道的〈深藍色海洋〉,未必是作者心中所認可的正傳。

剩下一個問題則是馬天行對消滅自己加速培養的人工生命體似乎太輕鬆了一點。既然他自己都說他的人工生命有思想,他居然又僅僅為了示範而製造一個人工生命然後立刻將之消滅,之後又可以造出一個擁有完整意識卻注定用來犧牲的夏人生,這些行為使讀者不禁要對馬天行對所謂有自主意識的新生命的態度感到可疑。

另一個我感覺有興趣的話題是馬天行的人工生命見光死的問題。當然,這種比較浪漫化的描述不容易也不適合給太明確的科幻設定。但是既然前傳的篇幅遠比正傳長,在這方面就變得難以迴避了(除非放棄原先浪漫化的描述而給馬天行的人工生命一個血腥殘忍而痛苦的死亡)。以下是我純粹自 high 的偽科學設定範例,這裡面提到的名詞都是真的,基本的描述也是真的,但是效果被極端誇大了:

馬天行的新生命在加速生長期間,各種生理活動也都加速進行。氧化反應是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利用能量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加速生長的人工生命體內的各種氧化酵素也極為活躍。但是強烈的氧化反應伴隨著產生的是大量的的超氧化物,超氧化物衍生的自由基會不受控制地氧化身體中許多不應該被氧化的成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馬天行在人工生命的加速生長期間也啟動了其表現過氧化氫酶等分解超氧化物的基因表現。加速生長一但終止,所有在加速生長期間被增強表現的基因都應回到正常表現水準,唯有這些抗超氧化物的基因的表現卻是被降到遠低於正常水準,使得人工生命對陽光中的紫外線所造成的自由基缺乏抵抗能力。

二十年來,遊走在兒少與成人科奇幻之間的廖大魚一直沒有成為一線的知名作家,我相信此乃非戰之罪(雖然廖大魚自己承認寫作速度不夠是他沒有辦法讓出版社認真經營他的一大原因)。然而隨著近幾年翻譯科幻市場的再度興盛,本土的優秀科幻創作或許有機會重新得到市場的注意,相信像廖大魚這樣優秀的作者當還是大有可為的。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