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8

'Mimsy Were the Borogoves' (1943) by Lewis Padgett & The Last Mimzy (2007) directed by Bob Shaye

"Mimsy Were the Borogoves" 是 Henry Kuttner 和 C. L. Moore 夫婦倆以共同筆名 Lewis Padgett 所發表的作品,算是早期短篇科幻的經典之一,收錄於多部重要選集(像是 Robert Silverberg 編的 The Science Fiction Hall of Fame, Volume One 和 James E. Gunn 主編的 The Road to Science Fiction vol. 3, From Heinlein to Here 等)。

本篇具有強烈的 Campbell 旗下 Astounding Science-Fiction 風格,描寫未來科學家拿他兒子的玩具裝箱測試時光機,有兩箱分別傳送至十九及二十世紀所產生的結果。重點放在孩童接觸未來「好」玩具,習得超(空間)能力,大人卻受限於既有思維,完全無法理解的對比。玩具本身的描述雖詳實但不深刻,反倒是作者跳出來夾敘夾議的篇幅還多一些。這種寫法恐怕較難為現代科幻讀者所接受,但確實是 Gernsback -> Campbell 一脈相承的傳統路線。結尾時,小孩看了 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中的 "Jabberwocky" 詩句(至此才彰顯篇名和內文的關係),觸發最後階段,進而憑空消失。這種超能兒童為主題的作品,數年後在 Theodore Sturgeon 的 The Dreaming Jewels (1950) 和 More Than Human (1953) 中更加發揚光大,不過 Sturgeon 筆下兒童的能力乃屬天生。至於外力干涉引發超昇的範例,還可往後推至十年後 Arthur C. Clarke 的 Childhood's End,只是我不曉得 Kuttner 與 Clarke 之間是否有影響關係(更何況 Clarke 的超昇書寫源頭還滿明確的)。

和六百討論了一下,兩人都同意本篇直接拍成電影絕對會死得很慘,最好的影像化結果頂多就是拍成 The Outer Limits 式的影集。電影版果然做了大幅度的改編。未來科學家變得「有所為而為」,儘管這個目的老梗到噁爛的地步,不過那不是重點......

玩具部分,兔子布偶搖身一變成為主要器物,也把原本無意義的 Mimzy/Mimsy 冠成它的名字。然後把兩歲大的女兒拉成可愛蘿莉,還搶了原屬於她哥哥的資優天才,大大增進其賣點。天賦被奪的哥哥也不是沒好處,電影中更可以透過他啟蒙前後的對比反差營造出比原著更強烈的戲劇效果。我認為改得最好的是把原來象徵科學理性(同時也意味人類極限)的心理學家角色換成人情味較濃厚的科學老師與其未婚妻,使得故事可親許多。至於 FBI 介入那邊就進入好萊塢套路,不值一提。由於標題轉變的緣故,與 Lewis Carroll 的關連只剩兔子的形象。

大體來說,本片還是一部標準的和原著關連不大的改編。我以前大概不會給它太好的評價。但,男人結婚生子之後總是會變得沒那麼硬派了...... 8-p

另一個電影原創的橋段是引入 Mandala,將未來玩具蒙上一股神祕色彩。我不知道編劇的靈感從何而來,但我自己稍微聯想一下,推出以下的思維連結,還滿好玩的:

"Mimsy Were the Borogoves" -> Lewis Padgett -> C. L. Moore -> "Shambleau" -> Sham-bha-la -> Shangri-La -> Nepal & Tibet -> Mandala

至於兔子和上述思緒的關係,可參照某華語歌曲開場的口白:
「謝謝你,小白兔,你真是個好嚮導......」XDXDXD


閱讀版本:
Lewis Padgett, "Mimsy Were the Borogoves" in Henry Kuttner, The Last Mimzy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The Best of Henry Kuttner)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2007), pp. 1-30

1 comment:

Bob Lu said...

補充我真的看了電影以後的一點點感想

http://life.nthu.edu.tw/~b861611/AGC/20080328.htm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