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大學裡開的科幻課程愈來愈多,不管原先的專業領域為何,彷彿只要開一門課跟科幻沾上邊,就可以算得上是科幻研究者。要開課必準備講義,準備好講義必會累積,累積到一定份量就可以出書當著作,真是一舉數得。看來本書就是歷經了這樣的生產過程。
一般科幻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就會針對其中所引發的各項議題進行思索與探討,正所謂科幻是「思想(觀念)的文學」(the Literature of Ideas),其中當然包含深刻的哲學議題。本書的最大特點,便是指出選用文本中與哲學相關的主題,以正規的哲學語言加以分析,並導入相對應的哲學思潮和觀念。科幻作品在這裡所扮演著引發問題、開啟思維的引導角色,目的仍是藉此進入哲學的愛智世界。因此,本書不但是特定科幻的分析探討,更是哲學世界的敲門磚。除了討論文本略顯跟不上近三年台灣科幻出版的「多樣」程度(雖不盡如人意,但至少比更早的時期好轉許多),這方面的確是要給予陳瑞麟肯定的評價。
對於一門通識課程而言,這樣的內容或許已經算是豐富,然而,就科幻研究而言,仍有根本上不足的地方。科幻讀者絕對不僅僅閱讀「單本」科幻,對作者的說法照單全收,或是按照作者的安排設想進行思維。相反地,有經驗的科幻讀者不但會從作家的全作品中尋求該作家思想的流變,並向上、向下通盤閱讀,瞭解該議題在科幻創作的歷史中,究竟發展出什麼樣的風貌,從而以各種形式(發表學術研究當然是其中的一種)參與「對話」,成為科幻發展洪流中的涓滴。本書的文本分析尚未達到此一層次。舉例來說,首章討論 Asimov 的 "The Bicentennial Man",其實可以同時討論 Asimov 如何處理其他的機器人故事,甚至探索他明明在寫出 "The Evitable Conflict" 之後,為何一面回頭讓機器人變人,一面卻又將筆下首席機器人 R. Daneel Olivaw 在晚期作品中改造成人類庇祐者的想法。機器人除了變人、變神,未來還會有什麼樣的發展空間,亦可從同主題作品中尋求其它的可能。但陳瑞麟卻僅止於第一步而已。
本書的最後一章,陳瑞麟費了不少唇舌來闡述如何「窺視」科幻。但由於缺乏對科幻的整體認識,除了一些個人的見解之外,仍大幅沿用台灣主流科幻推廣集團的標準說法。部分內容與觀念和西方科幻研究的慣常說法有不少的差距。而在〈科幻小說與電影的時光之旅〉一節中,對於史實的錯誤陳述,實在多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在這裡信手拈來,概略羅列補正:
p. 210 「一般公認的科幻創作始祖......《科學怪人》。」
這個一般公認實在大有問題,我要說的話在這一篇的第三段。
p. 212 「一般論述認為他 [H. G. Wells] 的小說較偏向『軟科幻』......」
Wells 偏軟科幻,其實是國內的推廣者重新定義「軟、硬」科幻,只要查閱 Hard Science Fiction 的研究專著(專著不想買,看 HardSF.net 就可以)或作品選集(像 The Ascent of Wonder),Wells 的作品仍在討論之列。
p. 213 其中 "scientifiction" 這個字後來又在二○年代間,由雨果本人改稱為 "science fiction",「科幻」之名從而確定下來。
關於「科幻」標籤的演進,可參考這裡:
http://danjalin.blogspot.com/2007/08/edward-james.html
p. 213 多克‧史密斯 (D. Smith ...) ......,他在 1920 年代首度寫出外太空旅行......
E. E. "Doc" Smith 就算不知道 E. E. 的原文是什麼,再怎麼翻也要翻成「史密斯博士」啊......這個 "Doc" 是他打博士名號寫科幻的宣傳封號耶......再者,"Doc" 是 space opera (太空歌劇)的開創先鋒之一,和 space travel (太空航行)是差滿多的,後者早就有人寫,輪不到他當先行者。
p. 214 他 [John W. Campbell, Jr.,陳瑞麟都不打全名,研究專著可不能這麼草率啊......] 繼雨果之後接掌《驚奇》(Astounding) 這份專業的科幻小說雜誌......
Hugo Gernsback 壓根兒就和 Astounding Stories / Astounding Science-Fiction / Analog 這份雜誌沒關係啊,Campbell 是從 F. Orlin Tremaine 手中接下編務的。另外,Amazing、Astounding 這種寫法在科幻行內的討論是可以用,但讀者群預設為一般大眾的時候還是以全名為宜。
p. 214 ......從而開啟了科幻小說史上著稱的「黃金五十年代」。
沒有什麼「黃金五十年代」,只有「黃金年代」(The Golden Age)。狹義的黃金年代是 1938~1946,和 50s 沒有關係。廣義的黃金年代雖然可以把 50s 算進去,但 Campbell 的影響力在 50s 就衰退,那十年反而是 Galaxy Science Fiction 和 The Magazine of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的功勞來的比較大。
p. 214 ......海萊因、艾西莫夫和克拉克,都崛起於五十年代。
只有 Clarke 是,Heinlein 和 Asimov 是 Campbell 的台柱,40s 就已成大器。
p. 215 他 [Asimov] 的科幻創作全已譯成中文,......
至少還有 The End of Eternity、The Complete Robot(收錄所有的機器人短篇,I, Robot 只佔一部分)、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The Gods Themselves、Lucky Starr 系列等等未見諸翻譯。其他需要查資料的作品尚不在此列。
p. 216 新銳科幻作家席維伯格(Robert Silverberg)......
人家都已經拿大師獎當大師了,這個新銳銳了五十幾年......
以上都是一眼就可以看出錯誤的部分,其他內容真要深究起來也大有討論的空間。只能說,一部用心的著作,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問題。
其實,對科幻讀者而言,我們不需要窺視,也不能單單只有凝視,反而要更積極去「環視」各家之言,全方位地欣賞大量作品,並同時「透視」作品及科幻類型本身,建立屬於個人的所謂「科幻史的感覺」。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閱讀版本:
陳瑞麟,《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臺北市:三民,2006)
4 comments:
The Gods Themselves 大陸《科幻世界》雜志2005.1期譯文版已有翻譯
這邊當然指的是臺灣譯本。臺灣科幻全書目不包中國貨。
至於私人收藏嘛,我還沒大尾到比照 Locus,中國的出版社每出一本就寄一本過來給我看。X-D
我想你完全誤會了,在台灣說五十年代=40s。
就算是所謂民國五十年代也是 60s,這樣拗也太過火了吧?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