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7

Teaching Science Fiction (2011) edited by Andy Sawyer and Peter Wright

雖然我有生之年大概用不上本書內容,但既然是老闆和大學長合編的力作,說什麼也該在出版的第一時間給予捧場。撇開「自己可用與否」不談,以學習探索,甚至藉此分析評斷其他科幻課程,收穫倒也不少。

本書找了 Usual Suspects 暢談科幻教學。就全書的編排來看,這裡所提到的教學還是以大學英文(文學)系所的科幻概論課程為基準,直到最後幾章才夾雜部分專題式的課程介紹。儘管書中提及科幻課的內容安排會隨著教學目的和主題安排而有著不小的差異,大體上還是以最為傳統的「教師選定適當文本,套用科幻史脈絡」的模式來進行。於是教師的首要挑戰就此浮現:他/她自己是否真正精熟,且具備足夠先備知識,以便選定教學文本?坦白說,只要稍微瞄一下課程大綱,大概就可以知道這個老師的功力高低,有料沒料了。

正文一開頭是 Paul Kincaid 寫的科幻簡史,大概是給那些平時沒碰科幻的教授補充功力用的,儘管該提的都有提到,但並不深入,也沒有針對科幻史教學提出方針,基本上行內實力夠的讀者可跳過。第二篇 Gary K. Wolfe 談論科幻術語問題,可說是將科幻帶進學術殿堂教與學的總訣式。Wolfe 清楚分析科幻行內術語的不同源流和其背後所代表的概念、意義與適用範圍;正本清源之餘,同時也促使教學者進行反思,進而更加明瞭這些語彙的施用本身就具有其意涵存在。因此,隨隨便便亂抓術語套用,或是望文生義專講一家言,就明顯落入下乘。

接下來 Chris Ferns 主講(反)烏與科幻的教學,帶出雙重意義:一是烏托邦做為科幻前身之一的歷史脈絡,另一則是科幻發展出的 critical utopia 如何又對(反)烏文類〔主題〕造成影響或衝擊。後面五章則是科幻斷代史教學,基本上中規中矩,並不特出。像 Adam Roberts 上 Scientific Romance 主打還是 Verne 和 Wells,比較值得提及的部分在於這個時代的作品逐年脫離著作權保護,使得教學文本的選擇頓時多元不少(其實也正考驗教師功底的深度)。Gary Westfahl 的 Pulp 時代和 Lisa Yaszek 的黃金時代都有向後跨的情況;Westfahl 事實上包的是真‧(狹義)黃金時代作家作品,Yaszek 實際上則以 50s 為介紹主力。後者特別把 Forbidden Planet 抓出來當範本探究同時期的文化史教學,頗有看頭。

Brian Attebery 的性別議題則是主題式教學的極佳範本。主題本身自有其歷史脈絡,本身就是值得教學的內容,而大主題底下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切入角度再加以細分,Attebery 的課程安排的確有其獨到之處。同樣的情況也反映在 Uppinder Mehan 的後殖民科幻和 M. Elizabeth Ginway 的拉美科幻專題上。

Mark Brake 和 Neil Hook 的專章恐怕是華文地區從事科幻教學人士的必讀範本。因為他們在 University of Glamorgan 真的用科幻來教科科,並授與學生學士學位!從課程規劃、安排,教材選定,到科科與科幻如何透過雙軌教學,同時並進;比起「用科幻引發對科學的興趣」這種空言,他們的課程不但更緊密地結合兩者,乍看之下似乎淪為「工具」的科幻實際上也並未偏廢。

我曾說過我對科幻通識課程並無興趣,恩師和大學長合撰的終章證明是由於我的能力還未夠班。他們設計出一套頗為傳統的科幻(史)概論教學計畫,對象設定為非英文主修的大學部學生。儘管如此,學生課前準備的閱讀量仍然遠超過臺灣任何一間大學的通識等級課程。重點絕對不在於要學生去死記一些有的沒的,而是透過閱讀文本(長短篇小說、電影、甚至雜誌封面),讓學生自行參透出何謂科幻,建構自己的科幻感覺。甚至連成績評量也摒棄文學院的申論形式(測驗題?先進國家才不考這種東西!),而是透過引導寫作的方式,逼學生進行思想實驗,以科幻的方式進行思考。

要是我有機會的話,還真想拿老闆的課程計畫稍作本土化之後試驗一番,只是這應該是沒可能口架~~~


閱讀版本:
Andy Sawyer and Peter Wright (eds.), Teaching Science Fiction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網上評論:
Strange Horizons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