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3

《噬夢人》(2010)by 伊格言

讀完伊格言的新作,一種頗為熟悉的感覺再度爬進心底。臺灣主流作家跨刀科幻總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作者亟於展現他所接觸過的科幻概念,往往沒有經過收化運發,只是簡單拼貼處理後,就一古腦地傾洩而出,主戰場則放在作者自行安排設定好,卻未必與所建構出的第二世界相映襯的特定(高深)哲學議題,以及文字表現上頭。就算近年來本土科幻產量有限,《噬夢人》的形成竟也忠實反映出此種創作型態。

或許是所見識的科幻資訊/文本遠勝以往,伊格言已經深知世界建構(world-building)的重要。於是全書充盈著各自獨立,宛如短篇故事般的技術名詞註腳。這些不時令人驚豔的小珍珠,橫亙二十世紀末至廿三世紀末的時間區段,大多以(偽)維基百科的形式呈現,無論是否和故事主線直接相關,均扮演活化、合理化整個架空未來世界的關鍵角色,也是我認為全書最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然而,也正由於這個時間區段遠超過故事主線所關注的廿三世紀初,內容建構又侷限在科技泡泡(有的甚至還會侵蝕主線的合理基礎。例如:「種族淨化」將塞爆格納入,還好故事沒討論到這一層,否則就會產生純種人類在法律上被視為非人的「荒謬」境地),缺乏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概觀描述,再加上故事敘事者站在世紀末的反覘角度,使得「生化人 K 追尋」的過程似乎就限縮成影響層面僅止於少數個體的單一事件;故事首尾刻意營造出變種水蛭肆虐的「末日」危機感,也在作者刻意形塑的歷史洪流中失去其衝擊力道。

當然,就算讀者緊緊跟隨敘事腳步,只專注於 K 如何追溯自身意識、記憶的來源真相,本書仍相當有看頭。雖說故事內含推理成份,線索倒也每每擺在顯眼處直達下一關。最後結局倒打一記或許增加混亂效果,但 Eurydice 的神話原型絕對會迫使我們回頭,所以只消將故事中提到的時間年代依序羅列製表,當可看出「第三種人」計畫背後,作者沒寫到〔刻意隱藏〕的端倪。至於夢與記憶的理論辯證,乃是特別開闢出的首要賣點,執行起來自然不差。

在臺灣,甚少科幻小說出版會引起如此大的注意及震撼。伊格言的新作倘若能為此間文壇與純文藝讀者敲開大門,開始關注在地創作幾近枯竭的場域,那將是功德無量哪。


閱讀版本:
伊格言,《噬夢人》(臺北市:聯合文學,2010)〔稿〕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