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1

《蝕刻之城》(The Etched City,2003)by K. J. Bishop

(左圖為 Bishop 自己為 Prime Books 的本書首版所繪製設計的封面,呈現出葛溫和人面獅身獸的原始樣貌)

由於懶到實在沒藥醫,加上編輯大人千交代萬交代,要我別把這篇寫成硬到難以下嚥的倒毒;而且就算我和這本書有點淵源,也沒有灰鷹的文筆可以訴說書的故事。所以只能在本書即將出版的前夕,回歸我最平常的寫法,替《蝕刻之城》說兩句話。

就整體架構而言,其實《蝕刻之城》談不上完美。一開始在銅鄉廢墟,以二敵數十的槍戰場面的確可以輕易地抓住讀者目光,甚至「誤導」Publishers Weekly,拿它和金塞爺的「黑塔」系列相提並論。只是這部分就像電影片頭,等到兩人進入阿沙莫尤城之後,整個故事又轉化成截然不同的風貌:劇情幾近停滯,只有視角人物的日常生活描寫。然而,劇情還是緩緩前進,只不過轉為暗流,藉著一連串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一併爆發,終究影響整座城的生態,也改變了眾人的命運。

正由於全書有一大部分側重在重點人物的日常與平常,讀者更可以好整以暇地覘看阿沙莫尤城及周邊區域的風土民情。就跟大多數的 New Weird 城市印象一樣,阿沙莫尤是個讓讀者很嚮往,但絕不會在那邊長住的所在。對社會階級的側寫與隱藏的批判不算特出,但七分反映真實,三分奇詭怪誕的驚奇著實使人印象深刻。其中蘿鄔收集畸胎的嗜好更帶有幾許恐怖的興味,可惜這部分在小說中並沒有完全發揮(得要等到同人誌啊)。

看得出來 Bishop 原本設定的男女角組合,在進城之後產生質變。蘿鄔逐漸淡出(Bishop 自承她在創作中後期失去對蘿鄔的感覺),進而焦點全放在葛溫身上。他和其他角色之間的互動,成為阿沙莫尤日常生活裡最重要的看點。讀者可以從他的言談機鋒,間接進行神學、美學與道德層次的觀念「交流」,同時也觀察到小說作品如何漸次形塑一個耽美、墮落卻極為完整的人格。其他人的描寫雖然沒那麼全面,至少也提供切入的角度。或許閱讀本書的最大樂趣,在於能夠透過多少角色的觀念與信仰,來看待整件事的來龍去脈。

就算故事結束了,許多韻味仍無法止息。Bishop 曾就某段不算起眼但很有趣的小插曲,改編繪製出本書的同人誌 Ecchi no City(其實就是日文的「H 之城」X-D!可惜因為尺度問題,現在都鎖起來了),但我覺得更值得延伸閱讀的是葛溫在卷末新環境的短篇 "The Art of Dying"。 在某種程度上,「忠於自己」算是整個故事最重要的信念吧。


閱讀版本:(對釘)
克絲汀‧畢夏(K. J. Bishop),《蝕刻之城》The Etched City),周沛郁 譯(臺北市:馥林,2009)〔稿〕
K. J. Bishop, The Etched City (New York: Bantam, 2004)

作者官網:
http://kjbishop.net/bib/tec/

網上評論:
The Guardian(Michael Moorcock 老先覺現身推薦!)
Emerald City #95(Cheryl Morgan 大娘親撰書評)

Agony Column
Bill Ward
BSCReview
Future Shock
The Green Man Review
Joseph Mallozzi
The Pinocchio Theory
Revolution SF
SFFWorld

作者親筆簽名: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