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5

《雙面好萊塢:科學科幻大不同》(Hollywood Science: Movies, Science, & the End of the World,2007)by Sidney Perkowitz

基本上,本書是總舵門不可多得的必備教材。首先,它討論的文本是電影,就算是改編作品也是以「電影」版本為主,小說可以閃到一邊。再者,除了極少數(例如 Metropolis)老片以外,本書所引用的範例幾乎都是 1980s 以後的「新片」,要拿來上課的話,比較不會讓學生鴨子聽雷。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本書的目的就是藉好萊塢科幻(加上少部分科學人士傳記)電影,探究裡面所提到的科學科技和現實當中有何異同,以達成科學推廣的大業

第一章引言對於好萊塢科幻片史做了簡短的介紹,並提示讀者科幻電影中的科學,乃至於科學家的形象,與現實世界中是有所差異的。

第二到七章則分別就「外星生物接觸〔戰爭〕」、「XX 撞地球」、「各類地球氣候地質災難」(以上統稱天災)、「核子失控」、「微生物及基因失控」、「機器人/電腦失控」(這邊當然就是人禍)為主題一一擷取相關影片探討。各章結構大同小異,先是詳述電影情節(雷超大,所以拿來上課的話,連播放的程序也可以省下來),再針對影片當中所引用的科學內容加以分析、釋疑、勘誤,並介紹正牌的科學內容。別擔心會講得太深,高中生保證看得懂,所以拿來當通識再好不過嘎~~~

第八章則探討電影中的科學家形象。一樣缺乏文化面的討論,只單純就電影中的刻板印象與實際情況做比較。結論認為傳記電影和記錄片最能徹底描寫真正的科學家性格,有講等於沒講 =.= 不過也因此帶出許多敘述真‧科學家的片子,算是給純科幻讀者一點額外收獲吧。

第九章則是作者依自己標準列出九加一部好片跟兩部爛片。這部分看看就好。最後一章在探討科幻片對於科學推廣的重要性與展望,並不忘呼籲片商在拍攝時要多找幾個科學顧問,避免「偽‧科學」充斥。X-D 最後附贈三頁關於爆玉米花的科學,讓你看電影吃零嘴也不忘科科。

總之,本書完全符合我閱讀前的既定印象,該有的有,該沒有的也不會跑出驚喜。我只對作者把 A. I. 結尾中跑出來的那些頭大細肢個體解讀為外星人有意見,不過這一點也一直有兩派說法,就算是各執一詞吧。倒是本書標榜科學,翻譯審稿編輯卻未能達到嚴謹標準,錯漏之處不少,也是本書要正式成為課堂教材最大的問題所在。


閱讀版本:
薛尼‧波寇維茲(Sidney Perkowitz),《雙面好萊塢:科學科幻大不同》Hollywood Science: Movies, Science, & the End of the World),李明芝 譯(臺北市:博雅書屋,2008)

作者專訪:
Living on Earth

網上評論:
Inside Science News Service
Laelaps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與介紹時,
我會以為這像是美國版的《空想科學教室》…
然後就失去了我對它的興趣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