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入行以來,每隔一陣子總會聽到「科幻已(將)死」、「科幻式微」等等的說法,其實這些都是老梗了,至少以現在算起來,老了近五十年。1960 年,科幻迷 Earl Kemp 就主持過「驗屍大會」,想從中瞭解,到底是誰殺了科幻。
當然,科幻沒死,倒是三年後甘迺迪死了。不過 Kemp 當年會提出這樣的說法,自然也有其時空背景。1960 年,科幻創作發表的主要空間仍為雜誌,不過 Campbell 大帝早已擺爛許久,Galaxy 也開始拿翹,F&SF 的走向又不完全被 Campbell 所養起來的科幻迷所認同,整個出版大環境對於雜誌更為不利,看起來一副搖搖欲墜的樣子。剛興起的小說單行本還沒站穩腳步,作家能賺的$$無法餬口,有志之士自然憂心沖沖了。Kemp 有鑑於此,大膽採用這個極度爭議的標題,擬定五個問題,邀集七十餘位行內眾山頭,以書信討論的方式探究科幻(至少是雜誌科幻)的「死因」。這五個問題分別是:
1) Do you feel that magazine science fiction is dead?
2) Do you feel that any single person, action, incident, etc.,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If not, what is responsible?
3) What can we do to correct it?
4) Should we look to the original paperback as a point of salvation?
5) What additional remarks, pertinent to the study, would you like to contribute?
事後集結整理成書,雖然並未公開發行,僅在供稿人與科幻集會之間流傳,但仍獲得廣大科幻迷的支持,榮獲 1961 年雨果獎的 Best Fanzine。
讀完這份歷史文獻後,第一個感覺竟是嫉妒。那個古早的美好時代,一個資深科幻迷就可以編一本 All-Star 級的科幻討論文集,實在是太令人眼紅了。=.= =.= =.= 言歸正傳,這些大頭們有的很認真,但也不少人頗為敷衍;然而我們可以從中觀察到一個跡象:人,總是抗拒改變的。那些用心為科幻把脈找出路的撰稿人,大多是當時的新銳或一直對文類本身保持批判態度的作者;成名已久的作家和編輯往往囿於自己過往賴以成功的想法和觀念,反倒不能求新求變,從而被科幻的腳步拋在後頭。
撰稿的大頭們無法對自己生路的未來發展做出符合實情的推測,對照起某些人認為科幻是對未來的預言,多少還是有點諷刺。不過這同時也可以反映出,科幻的觀念會隨著時代變遷、創作者的理念,以及種種主客觀因素而產生變化,絕非說一不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科幻,不單表現形式如此,內涵精神也是如此。
科幻雜誌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在往後的二十年更加茁壯。Frank M. Robinson 1979 年對於本書未問世的二版所寫的序言說得非常好:科幻雜誌不僅僅是份雜誌而已,"It represents a complete hobby, prepackaged with fiction, games, conventions, and social contacts all for $1.25 a throw." 它是行內活動的載體,更代表著行內的文化。對作家而言,雜誌不但是新手試刀的場所,是踏入市場競爭的試金石,短篇創作更是長久以來科幻文類的靈魂。二十餘年過去了,這些價值與功能依然存在於今天的科幻雜誌。
當然,紙本科幻雜誌如今還是面臨到新科技帶動的文化衝擊,恐怕真的開始走向衰退之路,但這何嘗不是另一次蛻變的開始?或許以後不會有通包型的科幻雜誌,但我們已經擁有功能更強大、內容更豐富、交流更頻繁,從文本到批評到研究到互動的各式平台。就算紙本科幻雜誌終究難逃一死的命運,它的精神和靈魂卻仍能不斷滋生,綿延不絕。
本文獻全文網址:
http://efanzines.com/EK/eI29/index.htm
2 comments: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d/fz0214/index.html
裡面有個章節特別提到科幻已死 (日本版)
其實本書主題是阿宅已死
但是書中有這章真讓我意外 XDDD
給壞貓還有板友參考看看
時報悅讀網:岡田斗司夫新書《阿宅,你已經死了!》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d/fz0214/index.html
SF(科幻作品)是否已崩壞死亡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