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4

《ドグラ・マグラ》(1935) by 夢野久作

感謝 coolchet 兄的推介,讓我得以見識這本 1930 年代的跨界名作。儘管本質上還是推理小說,我推理閱讀經驗也極為有限,但讀起來仍然暢快淋漓。

我也不敢在諸多推理界的朋友面前賣弄,就談談裡頭的科幻性。正木博士的〈胎兒之夢〉與所推衍之「心理遺傳論」的確是很成功的 infodump,不但提供了整個推理過程的理論基礎,本身的「可信程度」(plausibility)也是非常足夠,從這一點來看,甚至超過同期的米國科幻。

Edward James 曾提過,科幻和推理故事在閱讀策略的層面上有部分是類似的:都要小心翼翼找出蛛絲螞跡,根據作者所留下的提示和線索推導出整個世界,必要時還得對這些線索加以驗證。只是科幻的結局不若推理,往往指向一個封閉的結果,亦即所謂「真相只有一個」,反而往往會形成一個開放的場域,甚至還包含諸多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的感覺在讀畢本書,思索真兇時也會出現。

儘管如此,我還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來討論:(以下恐有劇情洩漏,不喜閱讀者請離開):



我所認定的結局中,很難認定造成此一悲劇的兇嫌,究竟是若林或正木兩位博士其中之一,甚或是吳一郎自身所為,但可以確定的是:吳一郎陷入了無窮的心理迴路之中,永遠重覆經歷著書中所敘述的狀態。這樣的故事張力不可謂不強烈。只是,我在想:倘若加入一個元素,使吳一郎達到科幻理論中所提到的「概念突破」(conceptual breakthrough)時,整個故事又會往什麼方向發展?假設,吳一郎回去的不是自己的房間,而是六號房......當然故事可能會變成老套而索然無味,但有沒有可能擦出新的火花?由於全書對吳真代子的著墨過少,我沒辦法推敲出個所以然來。


閱讀版本:
夢野久作,《腦髓地獄》,林敏生 譯(臺北市:小知堂,2004)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