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9

Review: David Brin, The Postman (1985)

無論幻想或是現實,英雄人物的傳奇故事總是讓人津津樂道,心生嚮往。而傳奇中的英雄人物,不論英明神武,還是浪蕩不羈,甚或猥瑣市儈,在繪聲繪影的傳聞中,他們總會帶有一般人所缺乏的特質。英雄也好,反英雄也罷,即便是「平凡中見偉大」,「偉大」就足以證明他與眾不同。然而,我們明明知道這些故事傳說往往被過份誇大渲染,情感上卻還是給予極大的認同,進而起身效法。《郵差》的故事,乍看之下似乎不過是另一個《衝鋒飛車隊》(The Road Warrior);但作者所要探討的,正是英雄傳奇的真正面貌,乃至於傳奇與人的相互關係。

核戰浩劫過後,流浪者高登(Gordon)獨自在美國奧瑞岡(Oregon)州的荒野上討生活。他別無所求,只要一個安身立命之處就足夠了。可是,人的機運就如此奇妙,被攔路強盜洗劫後,一無所有的他,在偶然的機會裡,發現一具郵差的骸骨,從此就改變了整個奧瑞岡的命運......

高登假冒郵差進入第一座村莊──松景村(Pine View),原本只想利用這個機會安定下來,沒想到他的扮相實在逼真,所編織的美夢燃起了村民的希望。「我們不能這麼自私,破壞郵差先生神聖的任務!」就這樣,高登只好一個村落、一個城鎮地前進,為各地民眾帶來新的契機,一點一滴地為虛幻的「新美國」(Restore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注入新血。

總覺得布林使用「郵差」做為秩序與公權力的表徵,實在是出人意表;但仔細探究分析,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創意與巧思。一般而言,這種角色是由軍警或是行政長官擔任。他們大權在握,從事建設有著較高的效率;可是在各自獨立、自給自足的荒野小鎮,他們所擁有的「合法武力」往往成為建立私人權威的最佳利器;容易自擁山頭,佔地為王,對公眾權益造成更大的戕害,更違背了美國自開國以來堅定不移的民主信念。郵差就完全不同了。他們是最原始,但也是最保險的訊息傳遞方式;在極端封閉的情況下,他們更是與外界連繫的唯一管道。因此,「不殺信使」就成為美國西部拓荒時代所留下來的傳統(事實上也是訊息傳遞不易的傳統社會根深蒂固的概念)。郵差除必要的自衛能力外,毫無武裝可言,加上其流動的特性,無法在一地建立起長久穩固的權力基礎,自然也沒有腐化的問題。沒錯,郵差對某個特定地點的影響力不如當地的權貴,然而,他們所代表的外在世界,與接踵而來的思維、觀念交流,對民眾的潛移默化是至大的。書中不只一次以實例證明這種聚沙成塔、滴水穿石的力量,成功地塑造出典型美式平凡英雄的形象。

同樣一個問題,往往有著不同的解法;同樣一種社會背景,也往往建構出不同的傳奇和英雄。只是,當傳奇遇上了傳奇,英雄撞見了英雄,故事又將會有什麼樣的演變?

高登成功地在幾個鄉鎮村落間建立起固定的郵遞路線,自己則更深入邁進。他發現到:愈接近以前的大城市,聚落的科技水準也有顯著的提升,顯然受到某種勢力的影響。原來在戰前美國曾經計畫利用超級電腦分析未來局勢,做為施政的參考依據。傳說中唯一未受核爆後電磁脈衝所摧毀的電腦,如今儼然成為鄰近區域的守護神。它不但保留了部份殘存的科技,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更發佈預言,做為各項活動的準繩。只是要享受預言的「服務」,就必須提「錢」來見。高登從某村長的口中得知預言的準確性愈來愈低,愈來愈難以理解;加上他在與電腦面談時敏銳的觀察,終於看穿了其中的端倪。原來這一切都是僅存的電腦工作人員所想出來的偽裝。

有趣的是,高登並沒有對大眾披露事實的真相。為什麼?超級電腦很明顯地是另一個虛構的傳奇,然而這個傳奇所帶來的是科技的延續與生活的安定。倘若將這裡納入「新美國」的郵遞路線,不就能帶動沿途所有城鎮更好的發展?倘若他說出實話,戳破了這個美麗的氣泡,這些原本對電腦大神篤信不疑的民眾又該如何自處?衡量利弊之下,他做出了最正確的決定,將兩個傳奇合而為一。至此,不禁讓我聯想到厚黑教主李宗吾的〈心理與力學〉。當兩力施力點與方向一致時,所得的合力為最大。這個道理不僅在物理上獲得證明,在這裡也一併適用。然而,正因人民生活日益進步,使得故事中最大的反派也很自然地開始注意起這頭新興的肥羊。

為了保護這片得來不易的美好家園,高登又成為號召群眾起身抗暴的鬥士。他的到來也帶給生活在科學保護傘下的人們不小的衝擊。年輕的戴娜(Dena),原為超級電腦的第二代維護人員;對外界與戰前社會充滿好奇的她,很快地就從高登那兒學到不少,甚至成為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值得讀者玩味的是:戴娜的觀念並非正統,而是大男人主義者「理想」中的女性主義。「世界上好男人太少,壞男人太多,我們不能光靠好男人來保護,我們要自己站出來保護自己!」基於這樣的理念,戴娜不顧高登的反對,組織純女性成員的娘子軍,和其他男子自衛部隊一樣擔負起戰鬥的任務,形成另一個傳奇。

不少國外的評論批評作者過於忽略娘子軍征戰的細節,只有從對話片斷中隱約透露出她們所造成的影響,說服力不夠。我對此反而有不同的看法。娘子軍的實況是慘烈、殘酷的,恰與傳說中的連戰皆捷、百戰百勝有著天壤之別。傳說與事實的矛盾在前兩個傳奇中已經彰顯無疑,毋須再以廣大篇幅另舉事例,而模糊了故事的主線與焦點。事實上,劇情不夠緊湊和平淡的敘述、中段以後過長的冷場正是《郵差》一書的最大缺點,也正是它不如同年度最佳科幻作品《致命兒戲》(Ender's Game)的主要原因。

最後頗為緊湊刺激的結局,個人反倒覺得不盡理想。全書有四分之三的篇幅強調「無關事實真假,只要眾人相信,並維繫著傳奇的存在,則傳奇必為真實」的同時,布林竟安排高登為了尋求傳說中抗暴英雄的協助,而讓僅具雛形的自衛體系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面對原為戰前特種部隊的反派大軍,實在令人百思不解。或許如此鋪陳是為了突顯即使是創造傳說的英雄人物也免不了被其他的傳奇所惑,遂產生盲從、信服的心理。高登初見抗暴英雄時也頗有這種味道。諷刺的是,最後抗暴英雄在千鈞一髮之際挺身而出和反派頭目單挑格鬥獲勝,證明自己的確貨真價實,整個故事所要傳達的意念就完全瓦解;「原來到最後我們還是需要真正的英雄啊!」真是如此,那前面高登所帶來,促使奧瑞岡州居民自立自強,努力創造美好未來的動力又算什麼?雖然高登終究還是繼續向加州開拓郵遞路線,傳達新美國的福音;奧瑞岡繼續有著三個傳奇的守護加持,然而,眾志成城仍不如英雄人物的信念與責任。三個偽傳奇終究不比一個真英雄。縱使這位英雄是受到傳奇的感動才加入奮鬥的行列,他依然是扭轉乾坤的主要因素。所以就算情節引人入勝,這種自打嘴巴的作法還是全書最大的敗筆。

一般對於《郵差》的評價是:令人失望,但仍值得一看的作品。不可否認,這本書有許多小暇疵,甚至還有個滿大的問題,但它所標榜的美國精神和娛樂性質仍受到當年眾多讀者的喜愛與肯定,甚至如果不和《致命兒戲》正面對上,還有可能一舉奪得兩大獎。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曾於 1997 年將本書改編成電影《2013終極神差》(The Postman),雖然毫不意外地被人罵到臭頭,但至少和《水世界》(Waterworld)一樣,從某方面來看起碼也達到一定的娛樂價值。也因為本片的緣故,當年《郵差》被當作電影小說大量進口,常逛外文書店的朋友應不陌生。如果遇上的話,何不就帶一本回家讀讀呢?撇去所表達的意涵不談,光就故事劇情而言,這本書也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出版者:Bantam / Random House
本書初版時間:1985 年十一月
閱讀版本:
David Brin, The Postman (New York: Bantam Spectra, 1994)


後記:Interplay 公司在 1997 出品的《異塵餘生》(Fallout)風靡了當時的電腦遊戲界,被公認為當時最佳的角色扮演遊戲。其特殊的遊戲介面、規則設計和豐富的劇情、耐玩度擄獲了每一位玩者。然而將其內容和《郵差》比對一番,會發現許多很「巧合」的地方。兩者的背景都是核戰浩劫後的美國西部(一為奧瑞岡州,一為南加州)、主角都獨自在荒野中的城鎮村落走跳,從籍籍無名變成家喻戶曉的大英雄、反派都是經過改造的變種部隊、都有超級電腦的設定......唯一的差別大概就只有小說當中所強調「英雄與傳奇」的關係而已。雖然《異塵餘生》標榜自己那是延續骨灰級經典遊戲《荒野遊俠》(Wasteland)的風格,但如此雷同的劇情實在令人不得不心生懷疑。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好的故事設定往往會被多位創作者所採用,成為一部部精彩的作品,而不拘泥於何種形式。好作品不寂寞,不是嗎?

1 comment:

Bob Lu said...

而讓僅具雛形的自衛體繫

抓一下錯字 :p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