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2004 年在披頭城寫論文的時候,曾經看過本書「調劑身心」,結果有看沒有懂。這回為了裡頭「疑似」posthuman 的描寫重看一遍,基本上可以掌握主線發展,但沒隨時隨地開 google / wiki 的下場就是,印度相關典故和辭彙仍然苦手。基本上 Krantas 和 Anubis 兩位已經把故事梗概講得差不多,我不可能說得更好,所以只針對個人閱讀感受講個兩句。
不得不說本書問世當時,的確堪稱本世紀「純科幻」(畢竟擴大到幻想文類的話,有 China Miéville 的 Bas-Lag 前兩部擋在那邊 8-p)最具企圖心的宏大構想。水資源匱乏下的國家內外政治鬥爭、人類針對人工智慧的獵捕以及相對應的反撲、如何從另一宇宙挖出足以永續利用的能源、帶有神祕謎團的異星造訪物、政府高層幕後黑手(這樣描述的確頗有隱射效果 X-D)的性癖好所引發的性別改(再)造議題......在以往只要其中之一就足以完整建構出整部長篇小說加以探討,偏偏 McDonald 要把這些一古腦地塞在獨立後一百年,而且業已分裂成數個爭戰邦國的印度。
然而,和一些前後期同等規模大作比較起來,作者整合故事線的功力仍然有待加強。並非每個段落都能吸引讀者關注(所以感覺上後續的短篇集 Cyberabad Days 說不定是更為優秀的呈現方式?),一次拉出太多太大的結果,也往往讓讀者跳來跳去摸不著頭緒,再加上文化隔閡造成的理解障礙,更增添閱讀難度。但不可否認,一口氣飆完近結局處的破百頁大鍋炒,還是有其爽度與震撼存在。
不曉得 McDonald 在後續的類似題材作品(講巴西的 Brasyl 跟講土耳其的 The Dervish House)中是否有所進步,至少本書共同開啟了英美科幻在廿一世紀的新局面:開始以所謂開發中國家在爆炸性成長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為背景,透過精細、詳實的描寫,以及作者對異文化的細部認識,探究近未來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多半為既有「傳統」)問題。最明顯的成功案例,不正是 Paolo Bacigalupi 的《發條女孩》嗎?
然而,和一些前後期同等規模大作比較起來,作者整合故事線的功力仍然有待加強。並非每個段落都能吸引讀者關注(所以感覺上後續的短篇集 Cyberabad Days 說不定是更為優秀的呈現方式?),一次拉出太多太大的結果,也往往讓讀者跳來跳去摸不著頭緒,再加上文化隔閡造成的理解障礙,更增添閱讀難度。但不可否認,一口氣飆完近結局處的破百頁大鍋炒,還是有其爽度與震撼存在。
不曉得 McDonald 在後續的類似題材作品(講巴西的 Brasyl 跟講土耳其的 The Dervish House)中是否有所進步,至少本書共同開啟了英美科幻在廿一世紀的新局面:開始以所謂開發中國家在爆炸性成長中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為背景,透過精細、詳實的描寫,以及作者對異文化的細部認識,探究近未來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多半為既有「傳統」)問題。最明顯的成功案例,不正是 Paolo Bacigalupi 的《發條女孩》嗎?
閱讀版本:
Ian McDonald, River of Gods (London: Simon & Schuster, 2004)
網上評論:
Samarobryn
卡蘭坦斯蓋普恩基地
The Guardian
The Hindu 印度人觀點
CCLaP
Emerald City
Lewy Land
Russ Allbery
SciFiDimensions
SF Signal
Strange Horizons
The Zon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