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4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62)by Ken Kesey

距離讀完試讀本已經整整兩週,想說把電影複習一下再寫,結果一拖就是這麼久,不過很值得。電影已經是經典了,但原著小說不論在敘事細膩度,以及思考深度上,還較電影更勝一籌。(電影還是簡化不少更能激發思考的細節)

這種差異在一開卷的時候就能體察得出。小說是以酋長 Bromden 的角度來觀看世界,因此讀者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就能隨著他的內心獨白深入瞭解 "The Combine"(「聯合體」)包山包海的可怕掌控能力,也使得居於故事主軸的 Randle McMurphy vs. 大護士 Ratched 的過程有著更「崇高」的象徵意義,因為杜鵑窩其實就是當代(1950s ~ 60s 初)的縮影。

以「正常」的角度來看,這間精神病院本身就已經病入膏肓。在大護士的「領導」下(護士大到可以「左右」醫生本身就不是正常的體制),醫院應有的治療功能完全喪失,只是每天固定上演例行公事而已。這種情況很容易類比到所有透過權威體制所掌管的機構、團體、社會。在裡頭的每個人其實就跟酋長一樣,逃得過一個,卻往往陷入另一個聯合體。縱使我們無法得知 McMurphy 是否真的精神失常,他的存在就意味著對權威、對(表面上的)和諧、對控制的反抗。他選了一個不一樣的戰場,或許也是他的幸運;因為相較於「正常場合」,他的「反抗身教」受到「順民」本身阻撓的程度已經降低許多。起碼病院裡頭最冥頑的順民還不至於為虎作倀,幫著權威或硬或軟地打擊反抗思想行動,但外面社會可沒那麼輕鬆,扯後腿的傢伙永遠不在少數。

看著 McMurphy 逐步擴大衝突面,一次次把 Ratched 逼到極限固然令人振奮,值得注意的是對其餘病患而言,這些「活動」某種程度上居然也有「治療」效果。於是讀者當可再度以小見大:1) 動手、動腦比聽話還有益身心健康;2) 威權對於反抗活動感到芒刺在背的原因往往不單是權力受到質疑挑戰,而是在於參與份子透過行動中慢慢找回原本該屬於自己的「頭腦」、「理智」、「思維」......,這可是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就算能把源頭撲滅,其效應仍持續存在。


閱讀版本:
肯‧凱西(Ken Kesey),《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臺北市:太陽社,2011)〔試讀〕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