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聲明的是,我不是漫畫迷,當然也不是美漫迷,更算不上是 Batman 迷,所以我對他的歷史背景,以及最近鬧的風風雨雨的「死訊」並不瞭解。會寫這篇完全只是盡一個雨果獎投票人的義務。接下來這一兩個月的美漫心得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
閱讀「正文」前一定要先讀 Gaiman 的序,瞭解他對 Batman 情感,以及創作上將本(同名)故事當作終極 Batman 結局的決意之後,對於融入正文氛圍的確有正面幫助。
Batman 死了,所有親朋好友宿敵齊聚一堂,講述自己所認識的 Batman,以及 Batman 之死的自我認知版本。一開始泊車的插曲就頗有看頭;貓女的陳述雖然沒有太多新意,但也確實反映出人物本身的特殊性格與矛盾。Part 1 最大的爆點是阿福的說法。這個說法勁爆之餘,倒也符合 Batman 一貫的不殺「政策」,還有 Batman 與惡役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特殊關係(Gaiman 似乎很喜歡這個主題,本書收錄的四部短篇均有涵蓋,只差在顯性、隱性之分)。到了 Part 2,則由 Batman 自己在神祕女子的暗示下,推導出他死亡的真正意義。這裡的情緒感染力十分驚人,基本上我從中段之後,一路朗讀到結尾,久久不能自己。這種說法不但完美解釋了眾人追憶說詞的種種矛盾(包括時間錯亂在內),也彰顯出 Batman 存在的意義,而且這個寫法實在太銷魂、太 Gaiman。
第二篇也頗有意思。Gaiman 把 Batman、小丑一干人等全都當作在演戲,描寫他們在「鏡頭」之外的有趣互動。至於後兩篇講 Ivy 和 Riddler 與之相比,就顯得尋常許多。只是我實在看不慣後三篇的畫風啊~~~
閱讀版本:
Neil Gaiman et al, Batman: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Caped Crusader?, Deluxe Edition (New York: DC Comics, 2009)
網上評論:
Collected Editions
comicsbulletin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1 comment:
沒看過這篇但 Part 1 非常像 Gaiman 成名作 Sandman 的結尾。維基百科上 Part 2 的這個主題:
The one constant is that Batman never gives in and never gives up, so "in the end, Batman dies."
也很像 Sandman 的主題
The Lord of Dreams learns that one must change or die, and makes his decision.
強力推薦 Sandman 這個史上惟一為世界奇幻獎的漫畫一定要看哪!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