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5

Drood (2009) by Dan Simmons

花了四個月才讀完這本 771 頁的巨獸,果然還是那句老話:「Simmons 筆下沒有難看的小說,只怕讀者撐不下去。」

本書的開局算是 Simmons 作品當中最強的。以 Charles Dickens 在 1865 年遭遇到的 Staplehurst 火車事故為起點,帶出貫串全書,並影響 Dickens 晚年和本書敘事者,亦即作家 Wilkie Collins 甚巨的神祕客 Drood。Simmons 栩栩如生地描寫 Drood 如同死神一般快速奪命,而 Dickens 受到刺激所引發的心理障礙,也活脫脫地躍然紙上。接下來一直到兩百頁左右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的地下倫敦驚悚小說,兩位作家深入城市最黑暗底層的情節(令我聯想到玩 Diablo I X-D)讓故事達到第一個高峰。

或許是一開始的料下得太重,自從地底歸來後,情節回到兩位作家的創作歷程、私人生活,以及 Collins 對 Dickens 的矛盾情節。儘管比起開局,故事顯得有點陷入膠著,比起《極地惡靈》中段的完全沉悶,Simmons 在本書各章適時加入小爆點,提升易食程度。Drood 的陰影則始終在背後亦步亦趨地啃蝕 Collins,以及 Collins 眼中 Dickens 的精神狀態,甚至影響他們的行為。由於作家生平事蹟乃是既成事實,Simmons 所能發揮的空間因而受到限制,然而他對兩位作家作品的深刻研究反而闢出一條私史式的蹊徑,巧妙地將 Drood 的影響層面連結到讀者已知的創作和事件。不過這也意味著不同層次的讀者在這裡被迫選擇不同的閱讀角度。完全不熟諳 Dickens 與 Collins 生平與作品的讀者當然只能任由故事牽著鼻子走;而對此略有認識乃至於精熟的人,在閱讀的同時就能站在批判思考的立場,從而發覺書中的 Collins 堪稱小說中最不可信的敘事者。只不過讀者所要下的工夫恐怕也不簡單:Dickens 中後期(大概從 Bleak House 開始)全作品、Collins 和 Dickens 合作的作品,乃至於從 The Woman in White 以降的獨立創作都得碰過,這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境界。

Drood 大概會令讀者們聯想到 Dickens 未完成的遺作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本書劇情其實並沒有直接關連,頂多就是幾個 Collins 在後段提出來的角色對應。而如同《極地惡靈》一般,真相在卷末前五、六十頁提前揭露,使得結局再度成為反高潮。部分評論者對此並不滿意,但我認為讀者在此終於可以反覘過去七百頁的 Collins,從而體會到他對 Dickens 無以言狀的愛恨雜感,以及發自心中的佩服與不平。灰鷹提到 Simmons「就算不是夫子自況,也肯定有幾許自我觀照、藉此警惕的意味。」然而,我卻覺得 Simmons 已經入魔,因為他在這裡的角色不是他人,正是已經分不清真實與虛構、創作與妄想的 Wilkie Collins。


閱讀版本:
Dan Simmons, Drood (New York: Little, Brown, 2009)

Simmon 官網本書專頁
Dan Simmons 談創作本書的緣由(影片
作者訪談:The Seattle Times
灰鷹的介紹文

Subterranean Press 出的精美限量版

網上評論:
行內媒體
SFF World

主流媒體
Barnes & Noble
Chicago Tribune
The Exiled
The Guardian
The Independent
Los Angeles Times
National Post
Pop Syndicat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The Washington Post

個人 & 團體讀友
The Bookbag
Bookish Ruth
books i done read
Dusk Before the Dawn
Medieval Bookworm
MostlyFiction Book Reviews
Old Musty Books
Onyx Reviews
Of Blog of the Fallen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