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獎,正式名稱爲「科幻成就獎」(The Science Fiction Achievement Award),是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簡稱WSFS)所頒發的獎項。從 1953 年起,除了 1954 年停辦過一次外,每年都固定在世界科幻年會(World SF Convention,簡稱 WorldCon)會場上頒獎,是年會的重頭戲之一。
緣起
雨果獎的構想是科幻迷海爾‧林區(Hal Lynch)從奧斯卡金像獎那兒所得來的。然而,雨果獎的票選方式卻和金像獎大異其趣。和國人所熟悉的評審團給獎制度(如過去張系國所主辦一系列科幻獎、只辦過一屆的幼獅科幻文學獎,現在的倪匡科幻獎等),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這個獎的名稱是爲了紀念科幻界先進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的貢獻。他在1926年創辦了第一本科幻雜誌《驚異故事》(Amazing Stories), 成爲開創科幻類型文學的先驅。1960年匹茲堡科幻年會(Pittcon)頒給他一座特別雨果獎,並授與「科幻雜誌之父」的封號。雨果獎的獎座形狀一律爲 直立火箭的樣式,長得就像漫畫裏的火箭一樣,是由傑克‧麥克奈特(Jack McKnight)設計,1955 年再由班‧詹森(Ben Jason)改良成現在的形式。基底部份由各屆主辦單位自行發揮,有時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雨果獎獎座非常重!我在 2002 年出席聖荷西科幻年會(ConJose)時曾試拿過,很難想像當屆最佳長篇小說得主尼爾‧蓋曼(Neil Gaiman)是如何舉著它講完整篇感言的。難怪他下臺前最後一句話是:「X!這東西真他X的重!」(Fxxk! This is dxmn heavy!)
獎項介紹
經過四十多年的沿革,雨果獎的授獎項目歷年來也有不小的變化,以下逐一介紹目前雨果獎的各個項目:
最佳長篇小說(Best Novel):四萬字以上,在前一個日曆年間首度問世的「科幻」或「奇幻」小說,非英語系小說則以其英譯本問世的第一年計。系列小說以單行本爲單位分開處 理,不以全系列來斷定得獎與否。理論上每本著作的有效候選年限是一年,不過有兩種例外。一、出版時間太晚,發行量太少而趕不上該年度提名時,可在 WSFS 的業務會議(Business Meeting)上以四分之三多數決的方式特案延長一年。二、作者本人認爲某版本無法完全表達他所要傳達的意念(可能是覺得沒寫好或是被編輯老大亂改,還 是......),可以宣告撤消提名,等出新版本時再度候選。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有作家鑽規則漏洞,看到該屆有超級強棒,自己恐怕會鎩羽而歸時,即宣告 撤消,下次出平裝版時再來。不過這種可算是「作弊」的行爲在雨果獎較不易發生,或許和雨果獎的產生方式有直接的關連,作家本身較難操作獎項的勝負。
最佳中篇小說(Best Novella):字數限制爲一萬七千五百到四萬字之間,其餘規定同最佳長篇小說。
最佳中短篇小說(Best Novelette):字數限制爲七千五百到一萬七千五百字之間,其餘規定同最佳長篇小說。
最佳短篇小說(Best Short Story):字數限制爲七千五百字以內,其餘規定同最佳長篇小說。以上的字數限制並非絕對,當屆的科幻年會委員會有權裁決特定作品所角逐的獎項,不過字數差距不得超過五千字或新項目的百分之二十。
最佳相關書籍(Best Related Book):前一個日曆年間出版,主題與科幻、奇幻或同好動態等內容有關的書籍。通常爲非小說類;若是小說創作,該作品的內容所反映的主題得重於其小說價值。2004 年入圍的 The Thackery T. Lambshead Pocket Guide to Eccentric & Discredited Diseases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最佳戲劇(Best Dramatic Presentation):前一個日曆年間首度公開上映、播放或演出的科幻、奇幻相關題材影劇。爲了彌補以往單元影集和電影同場角逐所産生的缺憾,從 2003年起,本獎項又細分爲二:播映時間九○分鐘以上的長形式(Long Form)和九○分鐘以下的短形式(Short Form)。前者包含電影及單一主題的迷你影集(mini-series,如《沙丘魔堡:世紀之戰》(Frank Herbert’s Dune))。後者則專爲影集設計。然而影集的各個不同單元須分開統計,不得以系列名義角逐。也就是說,像《星艦奇航記》(Star Trek)這樣的影集,每一集要分開來算,若有上下兩集組合的單元,合計應該會超過九○分鐘,就得列爲長形式。
最佳專業編輯(Best Professional Editor):前一個日曆年間擔任科幻、奇幻專業期刊的編輯均可角逐。所謂專業期刊,則定義爲平均每期發行量超過一萬本的刊物。
最佳專業美術(Best Professional Artist):前一個日曆年間作品有發表於科幻、奇幻專業期刊的藝術工作者。
最佳半專業雜誌(Best Semiprozine):現存已出版過四期以上,最近一期於前一個日曆年間發行的科幻、奇幻非專業刊物,並符合下列條件兩個以上者:一、平均每期發行量 超過一千本;二、支付酬金給投稿人或雜誌員工,而不是拿出版品抵數;三、其收益擔付任何一人總收入一半以上;四、刊物版面至少有百分之十五爲廣告;五、宣 稱自己爲半專業雜誌。
最佳同好雜誌(Best Fanzine):現存已出版過四期以上,最近一期於前一個日曆年間發行的科幻、奇幻非專業刊物,並未符合「半專業雜誌」定義者。
最佳同好作家(Best Fan Writer):前一個日曆年間作品發表在半專業雜誌、同好雜誌或其他公開電子媒體的文字作者。
最佳同好美術(Best Fan Artist):前一個日曆年間作品發表在半專業雜誌、同好雜誌或其他公開電子媒體的藝術工作者。但同一人不得同時入圍最佳專業美術及最佳同好美術兩獎項。
額外獎項:每屆年會的委員會得在特殊情況下增設一額外票選獎項,提名與選舉方式與一般獎項相同;這個額外獎項不得強制次屆委員會一定要提名、頒發。例如2002年的年會就增加一個最佳網站(Best Web Site)的項目。
以上獎項的入圍者若無足夠選票支援,該獎項得列爲「從缺」(No Award)。
歷年來還有些有趣的特別獎,我摘錄如下:
1953 年,「怪物先生」(Mr. Monster)佛瑞斯‧艾克曼(Forrest J. Ackerman)獲贈「天字第一號科幻迷」(#1 Fan personality)的封號。
1958 年,「最活躍的科幻迷」(Most outstanding actifan)由瓦特‧威利斯(Walter A. Willis)獲得。
1966年,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Foundation)系列成爲「史上最佳科幻系列」。(當時只有元祖三部曲,還沒有那些修修補補的後記、前傳......, 再者,許多經典科奇幻大系在那個年頭尚未問世,否則把 Dune、Hyperion、Uplift、Bas-Lag、Ender、Miles Vorkosigan 等等擺進來一起投,誰輸誰贏可有得爭了~~~)
入圍與投票
雨果獎的入圍名單於每年的元月三十一日開始,由當屆年會的委員會主持提名票選。當屆及前一屆年會會員享有提名的權利,每人最多可以對各個專案提名五項。統 計出來票數最高的五名列爲入圍(nomination,兩個以上的第五名則全數列入)。年會將印製、寄發列有入圍名單的雨果獎選票給各當屆會員圈選,前一 屆的會員雖享有提名權,但沒有最後票選的權利。投票人須將填寫好的選票以郵寄或傳真方式送回委員會計票。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幾年雨果獎也開始受理網路線上 的投票。當然投票時還是會檢查投票者的身分;亂投的話(像是每一項都給它投「從缺」),還會有電子郵件詢問確實的意願。投票方式不是一人幾票、票票等值, 而是每位投票人對各獎項入圍名單的喜好順序填上排名,委員會再以下列方式計數,決定各獎項的得主:
一、先計算每張選票所標示的第一名票數。
二、如果沒有入圍者過半,則累積票數墊底的入圍者被淘汰,投給該專案的選票以票面上標示的第二名重新分配給其他入圍者。
三、還是沒有人過半的話,再淘汰一名。投給他的選票以票面上標示的第二名或第三名再分配給剩下的角逐者。
四、如此逐一淘汰,直到最後有人勝出或最後兩者均未過半,成為平手爲止。
如果「從缺」票數超過所有選票的百分之廿五,或「從缺」的票數大於最後選出之第一名的票數,則該獎項從缺。
看起來實在霧颯颯,所以我以 2002 年最佳長篇小說的計票為例加以說明:
見上表,《美國諸神》雖然在第一輪的計票中囊括197張第一名選票,但未超過總票數之半。此時票數暫居第二的是《帕迪多街車站》。第一名從缺計十一票最 少,因而剔除,依其標示的第二名分配,進行第二輪計票。第二輪結果,票數最多的《美國諸神》並沒有過半,所以將第二輪結果最後一名《太空人之堡》淘汰,將 其票面標示第二名與從缺票面第三名的票再行分配。如此逐一淘汰到第五輪,此時《生死甬道》的票反而比《帕迪多街車站》還多,所以原本在第一輪中領先的《帕 迪多街車站》反遭淘汰,其票數再依標示分給《美國諸神》和《生死甬道》。最後《美國諸神》勝出。
雨果獎和世界科幻協會
看了前面的介紹,大家應該都清楚雨果獎就是由世界科幻協會的會員票選而産生的。然而,這個協會又是個什麽樣的組織呢?很詭異地,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組織叫 「世界科幻協會」。所謂的協會會員,就是每年世界科幻年會的會員。除了提名、票選雨果獎,會員還享有出席年會與選出三年後年會舉辦地點和委員會成員的權 利。如果三年後的世界科幻年會不是在北美地區舉辦,會員還要再另選地點舉行「北美科幻年會」(North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NASFiC)。除了滿足投票的欲望,會員還可以收到各式各樣的會訊。年會通常是固定在每年美國勞動節周末舉辦,約略在八月底、九 月初的時候,但也有例外。像是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市所舉辦的 2005 年年會,爲了響應愛丁堡藝術節活動,就改在八月初舉行。
入會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繳會費就可以了。不同的時段、不同的等級就有不同的價碼。越早繳當然越便宜。像 2005 年格拉斯哥年會的出席會員(Attending Membership,可以到現場去玩的)在 2004 年四月廿一日前的價碼是一百一十五美元;贊助會員(Supporting Membership,該有的東西都少不了,只是不能到場同樂)只要四十五美元,但過了一段時間就會開始漲價。如果 2002 年在聖荷西年會有投票給格拉斯哥主辦或是之前就已經贊助成為格拉斯哥年會之友的人(就是不才敝人在下我)還有優待。若要等到年會正式開始前才要現場報名, 價位往往會飆到兩百美元左右。(結果最後還是沒去......嗚嗚嗚~~~T_T)
雨果獎的評價
雖然雨果獎可說是科幻界的最高榮耀,但還是遭到不少的批評。最常見的指控就是票選往往被狂熱的硬派科幻迷所把持,無法確切反映出作品的文學價值及科幻閱讀 族群的喜好。或許肯掏錢加入年會會員取得投票權,甚至出席會場的所謂「死硬派」科幻迷們只占了極少數的比例(雖然參加者有好幾千人,其中大部分也不過是去 看熱鬧兼 cosplay,真正看門道的我估計頂多一千五百人上下),然而從歷年的得獎名單分析,雨果獎其實是很相容並蓄的。雖然傳統派的科幻名家如羅伯特‧海萊恩 (Robert A. Heinlein)、保羅‧安德森(Poul Anderson)、賴瑞‧尼文(Larry Niven)等抱走許多大獎,然而像哈蘭‧艾力森(Harlan Ellison)、羅傑‧雷拉茲尼(Roger Zelazny)等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也獲得了鼓勵。反觀與雨果獎齊名的星雲獎(Nebula Award),雖然由專業作家票選出得主,但往往更不能反映作品的文學內涵。所以,儘管某幾年的得獎作品頗令人爭議,某幾年則有遺珠之憾,整體而言,雨果 獎還是最具公信力的大獎。
另一項對雨果獎的批評是英美沙文主義過重,其他國籍作家得獎的機會很小。但以目前科幻界仍然以英美作品爲大宗,參加世界科幻年會又是以狂熱的北美科幻愛好者居多的情況來看,這個問題恐怕是難以解決的。
不過隨著近年來奇幻勢力的擡頭,從八○年代開始就陸續有奇幻作品向雨果獎扣關。最後終於在2001年,由羅琳(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一舉摘下最佳長篇小說,成爲第一部贏得雨果獎最佳長篇的奇幻小說,也是第一部贏得該獎項的青少年作品。但當時頒獎典禮上噓聲四起、幹聲連連,該屆雨果獎也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評。追究原因,投給羅琳的冠軍選票中,竟有大部分只投給《哈利‧波特》,並未給予其他入圍作品二至五名的圈選,因而被視爲波特迷 「灌票」的手法。科幻迷眼中神聖的雨果獎居然被灌票而影響其公平性,這是多麽嚴重的事情啊!所以 2002 年聖荷西年會特別因此舉辦了一場座談,我也躬逢其盛,參與討論。雖然主題是雨果該不該將奇幻作品納入候選資格,但其實與會人士,包括科奇幻史上獲獎最多的 作家康妮‧葳利絲(Connie Willis)在內,都很清楚瞭解到問題的癥結不在奇幻,而在於參加票選的世界科幻年會會員閱讀量日趨減少,跟不上科奇幻界優秀作品出版的腳步。以座談會 現場出席人士爲例,2002 年六本入圍作品全數讀完的也僅有三人。(啥?你問我看幾本?不多啦,剛好五本而已,誰教《恰里恩的詛咒》那時候只有貴貴的精裝版,我買不起......) 但倘若修改憲章,硬性規定每張選票必須至少圈選若干名次才列入計算的話,又難保投票者不會隨機亂選,反而更加破壞體制。《哈利‧波特》現象只不過反映了這 個在以往就可能存在的問題。如何引導這些讀者更進一步接觸其他科奇幻領域的優秀作品,進而成爲新一輩的科奇幻迷,才是當今科奇幻人士最迫切的問題,也是對 這個意料之外的結果最正面的回應。
得獎是一種肯定,沒有得獎也不代表差勁。作家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一座雨果、星雲都沒拿過,現在還不是被封為科奇幻大師?雖然我現在還是會拿雨果獎當作閱讀選書的依據,但它絕非唯一的選擇。雨果獎 是作品人氣的指標,得獎者可能是,卻不一定是該年度的最佳作品。就入門角度而言,雨果獎的確是一個值得參考的資料,只是範圍要擴大到入圍作品,才不會錯失 更多也許更精彩好看的大作。
緣起
雨果獎的構想是科幻迷海爾‧林區(Hal Lynch)從奧斯卡金像獎那兒所得來的。然而,雨果獎的票選方式卻和金像獎大異其趣。和國人所熟悉的評審團給獎制度(如過去張系國所主辦一系列科幻獎、只辦過一屆的幼獅科幻文學獎,現在的倪匡科幻獎等),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這個獎的名稱是爲了紀念科幻界先進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的貢獻。他在1926年創辦了第一本科幻雜誌《驚異故事》(Amazing Stories), 成爲開創科幻類型文學的先驅。1960年匹茲堡科幻年會(Pittcon)頒給他一座特別雨果獎,並授與「科幻雜誌之父」的封號。雨果獎的獎座形狀一律爲 直立火箭的樣式,長得就像漫畫裏的火箭一樣,是由傑克‧麥克奈特(Jack McKnight)設計,1955 年再由班‧詹森(Ben Jason)改良成現在的形式。基底部份由各屆主辦單位自行發揮,有時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現。雨果獎獎座非常重!我在 2002 年出席聖荷西科幻年會(ConJose)時曾試拿過,很難想像當屆最佳長篇小說得主尼爾‧蓋曼(Neil Gaiman)是如何舉著它講完整篇感言的。難怪他下臺前最後一句話是:「X!這東西真他X的重!」(Fxxk! This is dxmn heavy!)
獎項介紹
經過四十多年的沿革,雨果獎的授獎項目歷年來也有不小的變化,以下逐一介紹目前雨果獎的各個項目:
最佳長篇小說(Best Novel):四萬字以上,在前一個日曆年間首度問世的「科幻」或「奇幻」小說,非英語系小說則以其英譯本問世的第一年計。系列小說以單行本爲單位分開處 理,不以全系列來斷定得獎與否。理論上每本著作的有效候選年限是一年,不過有兩種例外。一、出版時間太晚,發行量太少而趕不上該年度提名時,可在 WSFS 的業務會議(Business Meeting)上以四分之三多數決的方式特案延長一年。二、作者本人認爲某版本無法完全表達他所要傳達的意念(可能是覺得沒寫好或是被編輯老大亂改,還 是......),可以宣告撤消提名,等出新版本時再度候選。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有作家鑽規則漏洞,看到該屆有超級強棒,自己恐怕會鎩羽而歸時,即宣告 撤消,下次出平裝版時再來。不過這種可算是「作弊」的行爲在雨果獎較不易發生,或許和雨果獎的產生方式有直接的關連,作家本身較難操作獎項的勝負。
最佳中篇小說(Best Novella):字數限制爲一萬七千五百到四萬字之間,其餘規定同最佳長篇小說。
最佳中短篇小說(Best Novelette):字數限制爲七千五百到一萬七千五百字之間,其餘規定同最佳長篇小說。
最佳短篇小說(Best Short Story):字數限制爲七千五百字以內,其餘規定同最佳長篇小說。以上的字數限制並非絕對,當屆的科幻年會委員會有權裁決特定作品所角逐的獎項,不過字數差距不得超過五千字或新項目的百分之二十。
最佳相關書籍(Best Related Book):前一個日曆年間出版,主題與科幻、奇幻或同好動態等內容有關的書籍。通常爲非小說類;若是小說創作,該作品的內容所反映的主題得重於其小說價值。2004 年入圍的 The Thackery T. Lambshead Pocket Guide to Eccentric & Discredited Diseases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最佳戲劇(Best Dramatic Presentation):前一個日曆年間首度公開上映、播放或演出的科幻、奇幻相關題材影劇。爲了彌補以往單元影集和電影同場角逐所産生的缺憾,從 2003年起,本獎項又細分爲二:播映時間九○分鐘以上的長形式(Long Form)和九○分鐘以下的短形式(Short Form)。前者包含電影及單一主題的迷你影集(mini-series,如《沙丘魔堡:世紀之戰》(Frank Herbert’s Dune))。後者則專爲影集設計。然而影集的各個不同單元須分開統計,不得以系列名義角逐。也就是說,像《星艦奇航記》(Star Trek)這樣的影集,每一集要分開來算,若有上下兩集組合的單元,合計應該會超過九○分鐘,就得列爲長形式。
最佳專業編輯(Best Professional Editor):前一個日曆年間擔任科幻、奇幻專業期刊的編輯均可角逐。所謂專業期刊,則定義爲平均每期發行量超過一萬本的刊物。
最佳專業美術(Best Professional Artist):前一個日曆年間作品有發表於科幻、奇幻專業期刊的藝術工作者。
最佳半專業雜誌(Best Semiprozine):現存已出版過四期以上,最近一期於前一個日曆年間發行的科幻、奇幻非專業刊物,並符合下列條件兩個以上者:一、平均每期發行量 超過一千本;二、支付酬金給投稿人或雜誌員工,而不是拿出版品抵數;三、其收益擔付任何一人總收入一半以上;四、刊物版面至少有百分之十五爲廣告;五、宣 稱自己爲半專業雜誌。
最佳同好雜誌(Best Fanzine):現存已出版過四期以上,最近一期於前一個日曆年間發行的科幻、奇幻非專業刊物,並未符合「半專業雜誌」定義者。
最佳同好作家(Best Fan Writer):前一個日曆年間作品發表在半專業雜誌、同好雜誌或其他公開電子媒體的文字作者。
最佳同好美術(Best Fan Artist):前一個日曆年間作品發表在半專業雜誌、同好雜誌或其他公開電子媒體的藝術工作者。但同一人不得同時入圍最佳專業美術及最佳同好美術兩獎項。
額外獎項:每屆年會的委員會得在特殊情況下增設一額外票選獎項,提名與選舉方式與一般獎項相同;這個額外獎項不得強制次屆委員會一定要提名、頒發。例如2002年的年會就增加一個最佳網站(Best Web Site)的項目。
以上獎項的入圍者若無足夠選票支援,該獎項得列爲「從缺」(No Award)。
歷年來還有些有趣的特別獎,我摘錄如下:
1953 年,「怪物先生」(Mr. Monster)佛瑞斯‧艾克曼(Forrest J. Ackerman)獲贈「天字第一號科幻迷」(#1 Fan personality)的封號。
1958 年,「最活躍的科幻迷」(Most outstanding actifan)由瓦特‧威利斯(Walter A. Willis)獲得。
1966年,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Foundation)系列成爲「史上最佳科幻系列」。(當時只有元祖三部曲,還沒有那些修修補補的後記、前傳......, 再者,許多經典科奇幻大系在那個年頭尚未問世,否則把 Dune、Hyperion、Uplift、Bas-Lag、Ender、Miles Vorkosigan 等等擺進來一起投,誰輸誰贏可有得爭了~~~)
入圍與投票
雨果獎的入圍名單於每年的元月三十一日開始,由當屆年會的委員會主持提名票選。當屆及前一屆年會會員享有提名的權利,每人最多可以對各個專案提名五項。統 計出來票數最高的五名列爲入圍(nomination,兩個以上的第五名則全數列入)。年會將印製、寄發列有入圍名單的雨果獎選票給各當屆會員圈選,前一 屆的會員雖享有提名權,但沒有最後票選的權利。投票人須將填寫好的選票以郵寄或傳真方式送回委員會計票。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幾年雨果獎也開始受理網路線上 的投票。當然投票時還是會檢查投票者的身分;亂投的話(像是每一項都給它投「從缺」),還會有電子郵件詢問確實的意願。投票方式不是一人幾票、票票等值, 而是每位投票人對各獎項入圍名單的喜好順序填上排名,委員會再以下列方式計數,決定各獎項的得主:
一、先計算每張選票所標示的第一名票數。
二、如果沒有入圍者過半,則累積票數墊底的入圍者被淘汰,投給該專案的選票以票面上標示的第二名重新分配給其他入圍者。
三、還是沒有人過半的話,再淘汰一名。投給他的選票以票面上標示的第二名或第三名再分配給剩下的角逐者。
四、如此逐一淘汰,直到最後有人勝出或最後兩者均未過半,成為平手爲止。
如果「從缺」票數超過所有選票的百分之廿五,或「從缺」的票數大於最後選出之第一名的票數,則該獎項從缺。
看起來實在霧颯颯,所以我以 2002 年最佳長篇小說的計票為例加以說明:
| 第一輪 | 第二輪 | 第三輪 | 第四輪 | 第五輪 | 第六輪 |
《美國諸神》American Gods | 197 | 197 | 210 | 231 | 287 | 402 |
《生死甬道》Passage | 140 | 140 | 150 | 177 | 234 | 299 |
《帕迪多街車站》 |
Perdido Street Station | 153 | 154 | 162 | 182 | 201 | |
《恰里恩的詛咒》 |
The Curse of Chalion | 148 | 148 | 158 | 171 | | |
《紀念碑》The Chronoliths | 90 | 90 | 102 | | | |
《太空人之堡》 |
Cosmonaut Keep | 55 | 55 | | | | |
從缺 | 11 | | | | | |
見上表,《美國諸神》雖然在第一輪的計票中囊括197張第一名選票,但未超過總票數之半。此時票數暫居第二的是《帕迪多街車站》。第一名從缺計十一票最 少,因而剔除,依其標示的第二名分配,進行第二輪計票。第二輪結果,票數最多的《美國諸神》並沒有過半,所以將第二輪結果最後一名《太空人之堡》淘汰,將 其票面標示第二名與從缺票面第三名的票再行分配。如此逐一淘汰到第五輪,此時《生死甬道》的票反而比《帕迪多街車站》還多,所以原本在第一輪中領先的《帕 迪多街車站》反遭淘汰,其票數再依標示分給《美國諸神》和《生死甬道》。最後《美國諸神》勝出。
雨果獎和世界科幻協會
看了前面的介紹,大家應該都清楚雨果獎就是由世界科幻協會的會員票選而産生的。然而,這個協會又是個什麽樣的組織呢?很詭異地,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組織叫 「世界科幻協會」。所謂的協會會員,就是每年世界科幻年會的會員。除了提名、票選雨果獎,會員還享有出席年會與選出三年後年會舉辦地點和委員會成員的權 利。如果三年後的世界科幻年會不是在北美地區舉辦,會員還要再另選地點舉行「北美科幻年會」(North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NASFiC)。除了滿足投票的欲望,會員還可以收到各式各樣的會訊。年會通常是固定在每年美國勞動節周末舉辦,約略在八月底、九 月初的時候,但也有例外。像是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市所舉辦的 2005 年年會,爲了響應愛丁堡藝術節活動,就改在八月初舉行。
入會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繳會費就可以了。不同的時段、不同的等級就有不同的價碼。越早繳當然越便宜。像 2005 年格拉斯哥年會的出席會員(Attending Membership,可以到現場去玩的)在 2004 年四月廿一日前的價碼是一百一十五美元;贊助會員(Supporting Membership,該有的東西都少不了,只是不能到場同樂)只要四十五美元,但過了一段時間就會開始漲價。如果 2002 年在聖荷西年會有投票給格拉斯哥主辦或是之前就已經贊助成為格拉斯哥年會之友的人(就是不才敝人在下我)還有優待。若要等到年會正式開始前才要現場報名, 價位往往會飆到兩百美元左右。(結果最後還是沒去......嗚嗚嗚~~~T_T)
雨果獎的評價
雖然雨果獎可說是科幻界的最高榮耀,但還是遭到不少的批評。最常見的指控就是票選往往被狂熱的硬派科幻迷所把持,無法確切反映出作品的文學價值及科幻閱讀 族群的喜好。或許肯掏錢加入年會會員取得投票權,甚至出席會場的所謂「死硬派」科幻迷們只占了極少數的比例(雖然參加者有好幾千人,其中大部分也不過是去 看熱鬧兼 cosplay,真正看門道的我估計頂多一千五百人上下),然而從歷年的得獎名單分析,雨果獎其實是很相容並蓄的。雖然傳統派的科幻名家如羅伯特‧海萊恩 (Robert A. Heinlein)、保羅‧安德森(Poul Anderson)、賴瑞‧尼文(Larry Niven)等抱走許多大獎,然而像哈蘭‧艾力森(Harlan Ellison)、羅傑‧雷拉茲尼(Roger Zelazny)等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也獲得了鼓勵。反觀與雨果獎齊名的星雲獎(Nebula Award),雖然由專業作家票選出得主,但往往更不能反映作品的文學內涵。所以,儘管某幾年的得獎作品頗令人爭議,某幾年則有遺珠之憾,整體而言,雨果 獎還是最具公信力的大獎。
另一項對雨果獎的批評是英美沙文主義過重,其他國籍作家得獎的機會很小。但以目前科幻界仍然以英美作品爲大宗,參加世界科幻年會又是以狂熱的北美科幻愛好者居多的情況來看,這個問題恐怕是難以解決的。
不過隨著近年來奇幻勢力的擡頭,從八○年代開始就陸續有奇幻作品向雨果獎扣關。最後終於在2001年,由羅琳(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一舉摘下最佳長篇小說,成爲第一部贏得雨果獎最佳長篇的奇幻小說,也是第一部贏得該獎項的青少年作品。但當時頒獎典禮上噓聲四起、幹聲連連,該屆雨果獎也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評。追究原因,投給羅琳的冠軍選票中,竟有大部分只投給《哈利‧波特》,並未給予其他入圍作品二至五名的圈選,因而被視爲波特迷 「灌票」的手法。科幻迷眼中神聖的雨果獎居然被灌票而影響其公平性,這是多麽嚴重的事情啊!所以 2002 年聖荷西年會特別因此舉辦了一場座談,我也躬逢其盛,參與討論。雖然主題是雨果該不該將奇幻作品納入候選資格,但其實與會人士,包括科奇幻史上獲獎最多的 作家康妮‧葳利絲(Connie Willis)在內,都很清楚瞭解到問題的癥結不在奇幻,而在於參加票選的世界科幻年會會員閱讀量日趨減少,跟不上科奇幻界優秀作品出版的腳步。以座談會 現場出席人士爲例,2002 年六本入圍作品全數讀完的也僅有三人。(啥?你問我看幾本?不多啦,剛好五本而已,誰教《恰里恩的詛咒》那時候只有貴貴的精裝版,我買不起......) 但倘若修改憲章,硬性規定每張選票必須至少圈選若干名次才列入計算的話,又難保投票者不會隨機亂選,反而更加破壞體制。《哈利‧波特》現象只不過反映了這 個在以往就可能存在的問題。如何引導這些讀者更進一步接觸其他科奇幻領域的優秀作品,進而成爲新一輩的科奇幻迷,才是當今科奇幻人士最迫切的問題,也是對 這個意料之外的結果最正面的回應。
得獎是一種肯定,沒有得獎也不代表差勁。作家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一座雨果、星雲都沒拿過,現在還不是被封為科奇幻大師?雖然我現在還是會拿雨果獎當作閱讀選書的依據,但它絕非唯一的選擇。雨果獎 是作品人氣的指標,得獎者可能是,卻不一定是該年度的最佳作品。就入門角度而言,雨果獎的確是一個值得參考的資料,只是範圍要擴大到入圍作品,才不會錯失 更多也許更精彩好看的大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