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4

改編自科幻小說的知名電影(文)

首先要再次說明的是,我對科幻電影的研究不深,所以這方面的問題可以請教 Promlin 兄、苦茶兄、龍貓兄、一卡兄等學有專精的同好。

這篇文章原本是應魔鬼公子洪凌的邀請,為《電影欣賞》雜誌科幻電影專題而寫的。原本打算是要列表呈現此間閱聽人士較為熟知,以及科幻行內認為比較重要的改 編電影和原著,每部片再做個一百至一百五十字的簡介。不過公子比較想看我寫綜合分析,所以就產生了本文。結果《電影欣賞》的編輯認為我寫的太過簡略,希望 我能大幅修改並深入發展,可是時間太短,真要改的話,也會是未來式了。所以這一篇現在就可以登在這裡。還請大家狂批訐譙之。


改編自科幻小說的知名電影

每部電影都希望有個好的故事題材,以概念和構想取勝的科幻類型更是如此。有「科幻類型小說」這麼一個現成的創意庫擺在那兒,很自然地就成為電影工作者的資料來源。

然而,我們稍微審視這些改編自小說的科幻電影,就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時也是科幻讀者與科幻電影閱聽人的共同迷思:「好小說是否等同於好電影」?我們的確可以舉出《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華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等小說和電影均屬上乘的實例,但反面例證似乎更多:《變人》(Bicentennial Man)勉強還能說差強人意,《2013終極神差》(The Postman)就真的不忍卒睹,更別提有惡意扭曲原著意涵之嫌的《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從表中我們也可以找出一些經典名片,譬如《地球末日記》(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或《變蠅人》(The Fly)等,驚訝地發覺它們居然是從小說改編而成。

這一點似乎可以歸因於小說和電影原本就分屬不同 的表現方式。電影,尤其在特效技術蓬勃發展的今日,的確可以輕易呈現出令人一目瞭然,而又驚世駭俗的視覺效果,就算小說作者寫出大量篇幅,恐怕也比不過鏡 頭短短的幾秒鐘。然而,這項特長同時也成為電影難以適切表達部分科幻小說中甚為靜態的論理或解說場面。我曾不只一次聽過科幻讀者質疑長久以來為什麼沒有片 商對艾西莫夫的「基地」(Foundation)系列感興趣;可是換成觀眾的角度來想,一部片的前半段只是在聽某輪椅老怪開口訓誡,然後幾個大頭講話討論就把危機解除,如此電影大概沒人想看吧。

再者,電影長度也成為改編故事的自然限制。九十到一百五十分鐘的商業片長,使得電影較難完整表達長篇小說中所欲探討的所有面向,只能選擇其中較具影像化價值的部分加以發揮。《銀翼殺手》便是箇中典範。電影刪去小說中人與人造物相去幾希的概念(僅在導演版保留主角 Deckard 可能為生化人的暗示)以及與之相關的 Mercerism 宗教,將重點完全放在獵殺生化人的激烈過程,和生化人努力謀求生存的渴望。把故事單純化的結果,造就出科幻影史上最經典的作品之一。《接觸未來》(Contact)去除小說中較細微的深入探討,僅僅保留簡化過的主線,表現亦不惡。最近的《頂尖對決》(The Prestige)則把原著中後代子孫探尋真相的引子刪除,也將小說裡如洋蔥般一層一層慢慢剝開的私人史料記錄改成較適合電影表現的多線敘事剪接交錯,成為近期最佳的改編作品。

小說讀者在閱畢之後往往心裡早有定見,因此改編電影通常很難迎合所有人的看法。從較不為人所知的作品著手,電影工作者也會擁有較多的發揮空間。這些年來一 連串奠基於菲利普‧狄克早年短篇小說的片子,幾乎都被改造成賣相較佳的科幻動作片,電影和原著的關係顯得薄弱許多。然而,一旦發揮出色,原著的存在就似乎 變得無關緊要。除非是腦袋如同資料庫的科幻癡,大概沒人會記得《鳥》(The Birds)或者《異次元駭客》(The Thirteenth Floor)的原著是什麼,就算想找來讀也十分困難。可是像《機械公敵》(I, Robot)買下名著的使用權,硬是在既定劇本裡塞進幾個人名和當作招牌的機器人學三定律,手法實在太過粗糙,不足取法,還不如老老實實掛上自己的名字。

或許,最具發展潛力,最能代表科幻電影類型的,反而是創作者在細細品味過某一特定主題,消化吸收之後,再發揮電影本身的媒體優勢,重新形塑而成的作品。拿反烏托邦為例,小說改編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哪比得過同樣深具批判色彩,卻又饒富趣味的《巴西》(Brazil)?《星際大戰》(Star Wars)元祖三部曲也早已成為「太空歌劇」的第一印象;《機場》(La Jetee)/《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和《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系列的成就遠遠超過《時光機》(The Time Machine)的種種改編;《極光追殺令》(Dark City)、《駭客任務》(The Matrix)引領觀眾探索虛擬與真實……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儘管片中所傳達的概念很可能早已出現在小說之中,但也正是電影創作者的努力,讓閱聽大眾能體驗到以往只流傳於科幻藩籬內的新興構思。對我來說,這樣的成就比起一成不變地將科幻經典小說搬上銀幕來得更有意義。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看到就想催稿......

1. 詳細版寫來嘛~
2. 之前給我落跑的cyberpunk文呢呢呢!!!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