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早就看完,只是一直沒寫心得,一來是懶,二來則是忘了......=.=||
本書除去濫竽充數,和臺灣科幻沒啥關係的某篇,堪稱同類型結集的翹楚,該有的都有了,林健群確實居功厥偉。他的序文──〈臺灣主流科幻論述評析〉,很清楚地分析臺灣科幻研究的歷史演進於主題方向,重要性甚至遠超過書中收錄的專文。
第一編裡的〈登月之後〉和〈臺灣當代科幻文學〉這兩篇是臺灣科幻研究入門必讀之作,看了以後才會對臺灣科幻從最初到最鼎盛的 1980s 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從而進入單一作家分析或是之後的年代。
第二編的閱讀順序應該要先讀林建光教授的〈政治、反政治、後現代〉,再回頭讀劉人鵬教授的〈在「經典」與「人類」旁邊〉,整個歷史脈絡會更清楚些。劉教授 這篇水準已經超出我這種 fan critic 能論斷的水準範圍;林教授這篇並未標示原發表時間,我想大概在 1990s 初,因為裡頭提到對黃凡作品的議題疑問,在後來的《冰淇淋》和《上帝的耳目》中其實有初步的答案。另外這篇有個很有發展空間的研究方向──既然要講政治, 當然不可不分析當年那些科幻作家們的出身、文化背景,並和他們的政治思維來做對比。8-D
第三編內容較雜。洪盟凱的〈領教布希亞,拜候詹明信〉感覺上比較像拿後現代理論套用霹靂布袋戲發展歷程的文化現象(不管,我要天宇啦~~~),科幻性研究 較弱。和楊清惠〈異度空間〉一樣,顯現出此間學人企圖對於非「傳統」科幻素材的一項特點──著重於這些素材裡的科幻表像分析,但由於這些東西本來就缺乏實 質科幻內涵,除了彰顯其「奇妙」之處,並試圖維護「中(?)西合璧」、「科幻的在地化(中華化?)」神主牌外,似乎沒什麼特別的意義。李畹琪〈科幻小說中 的科學與幻想〉是典型以臺灣主流科幻研究觀點為立論基礎的少兒科幻分析文。蔣淑貞〈科幻、創意與大學教育〉恰好將槍口指向這個傳統思維,可惜文末把張系國 的理念帶進來倒給我有點失焦的感覺。
第四編則側重作家作品。向鴻全〈當代臺灣女作家與科幻〉是少數針對本土科幻女性作家的綜論,但他把平路和洪凌放在光譜的同一端,沒有細究其間不算小的差 異,總是覺得頗囧。鄭明娳教授的〈《時間龍》的科學、幻想與思想〉介紹性質較評論性質濃厚,若以相同研究素材而論,我會選擇劉紀蕙教授較早期的〈《時間 龍》與後現代暴力書寫的問題〉。
本書最大的缺點在於由中國出版。事實上,我總認為中國將本系列「『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納入臺灣和香港科幻論文選,本身就有強烈的大一統並 意欲執華文科幻之牛耳的意味。出版社未經原作者同意,惡性竄改、變造部分名詞,使其成為中國慣用語,更是令人不齒。林健群實在可以在臺灣另找出版社重新發 行正版,才能正本清源,讓國人好好一覽這些臺灣科幻研究的精華所在。
閱讀版本:
林健群主編,《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福州: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
全書選篇目錄:
第一編 早期臺灣科幻文論
1. 張系國〈奔月之後——兼論科學幻想小說〉
2. 林燿德〈臺灣當代科幻文學〉
〔這兩篇的重要性毋須多說〕
第二編 科幻文類綜論
3. 柯喬文〈文學場裡的科幻演出〉
4. 劉人鵬〈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1994 幼獅科幻文學獎酷兒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
5. 林建光〈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臺灣科幻小說〉
6. 洪凌、紀大偉〈當代臺灣科幻小說的都會冷酷異境〉
7. 林翰昌〈如何以科幻讀者的身份瞭解科幻〉
第三編 科幻與跨學科
8. 洪盟凱〈領教布希亞,拜候詹明信——後現代觀點中的霹靂布袋戲〉
9. 李畹琪〈科幻小說中的科學與幻想——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六篇科幻小說為例〉
10. 楊清惠〈異度空間——蜀山劍俠的科幻書寫〉
11. 蔣淑貞〈科幻、創意與大學教育:兼論張系國的人文價值〉
第四編 作家作品評論
12. 向鴻全〈當代臺灣女作家與科幻〉
13. 張志維〈從假聲借題到假身借體:紀大偉的酷兒科幻故事〉
14. 白瑞梅、劉人鵬〈「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暴力、洪凌科幻小說與酷兒文化批判〉
15. 鄭明娳〈《時間龍》的科學、幻想與思想〉
PS. 林健群對林建光論文的說明:
林老師這篇文章是以《中外文學》31.9(2003.2):130-159。為底本,但也是全書更動最多的一篇,建議台灣讀者直接找《中外文學》閱讀。另外這篇文章的前身是發表於 2002 年第 26 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大敘述的危機與歷史經驗再現方式的轉折:試論 80 年代台灣科幻小說〉。
本書除去濫竽充數,和臺灣科幻沒啥關係的某篇,堪稱同類型結集的翹楚,該有的都有了,林健群確實居功厥偉。他的序文──〈臺灣主流科幻論述評析〉,很清楚地分析臺灣科幻研究的歷史演進於主題方向,重要性甚至遠超過書中收錄的專文。
第一編裡的〈登月之後〉和〈臺灣當代科幻文學〉這兩篇是臺灣科幻研究入門必讀之作,看了以後才會對臺灣科幻從最初到最鼎盛的 1980s 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從而進入單一作家分析或是之後的年代。
第二編的閱讀順序應該要先讀林建光教授的〈政治、反政治、後現代〉,再回頭讀劉人鵬教授的〈在「經典」與「人類」旁邊〉,整個歷史脈絡會更清楚些。劉教授 這篇水準已經超出我這種 fan critic 能論斷的水準範圍;林教授這篇並未標示原發表時間,我想大概在 1990s 初,因為裡頭提到對黃凡作品的議題疑問,在後來的《冰淇淋》和《上帝的耳目》中其實有初步的答案。另外這篇有個很有發展空間的研究方向──既然要講政治, 當然不可不分析當年那些科幻作家們的出身、文化背景,並和他們的政治思維來做對比。8-D
第三編內容較雜。洪盟凱的〈領教布希亞,拜候詹明信〉感覺上比較像拿後現代理論套用霹靂布袋戲發展歷程的文化現象(不管,我要天宇啦~~~),科幻性研究 較弱。和楊清惠〈異度空間〉一樣,顯現出此間學人企圖對於非「傳統」科幻素材的一項特點──著重於這些素材裡的科幻表像分析,但由於這些東西本來就缺乏實 質科幻內涵,除了彰顯其「奇妙」之處,並試圖維護「中(?)西合璧」、「科幻的在地化(中華化?)」神主牌外,似乎沒什麼特別的意義。李畹琪〈科幻小說中 的科學與幻想〉是典型以臺灣主流科幻研究觀點為立論基礎的少兒科幻分析文。蔣淑貞〈科幻、創意與大學教育〉恰好將槍口指向這個傳統思維,可惜文末把張系國 的理念帶進來倒給我有點失焦的感覺。
第四編則側重作家作品。向鴻全〈當代臺灣女作家與科幻〉是少數針對本土科幻女性作家的綜論,但他把平路和洪凌放在光譜的同一端,沒有細究其間不算小的差 異,總是覺得頗囧。鄭明娳教授的〈《時間龍》的科學、幻想與思想〉介紹性質較評論性質濃厚,若以相同研究素材而論,我會選擇劉紀蕙教授較早期的〈《時間 龍》與後現代暴力書寫的問題〉。
本書最大的缺點在於由中國出版。事實上,我總認為中國將本系列「『十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納入臺灣和香港科幻論文選,本身就有強烈的大一統並 意欲執華文科幻之牛耳的意味。出版社未經原作者同意,惡性竄改、變造部分名詞,使其成為中國慣用語,更是令人不齒。林健群實在可以在臺灣另找出版社重新發 行正版,才能正本清源,讓國人好好一覽這些臺灣科幻研究的精華所在。
閱讀版本:
林健群主編,《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福州: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
全書選篇目錄:
第一編 早期臺灣科幻文論
1. 張系國〈奔月之後——兼論科學幻想小說〉
2. 林燿德〈臺灣當代科幻文學〉
〔這兩篇的重要性毋須多說〕
第二編 科幻文類綜論
3. 柯喬文〈文學場裡的科幻演出〉
4. 劉人鵬〈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1994 幼獅科幻文學獎酷兒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
5. 林建光〈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年代臺灣科幻小說〉
6. 洪凌、紀大偉〈當代臺灣科幻小說的都會冷酷異境〉
7. 林翰昌〈如何以科幻讀者的身份瞭解科幻〉
第三編 科幻與跨學科
8. 洪盟凱〈領教布希亞,拜候詹明信——後現代觀點中的霹靂布袋戲〉
9. 李畹琪〈科幻小說中的科學與幻想——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六篇科幻小說為例〉
10. 楊清惠〈異度空間——蜀山劍俠的科幻書寫〉
11. 蔣淑貞〈科幻、創意與大學教育:兼論張系國的人文價值〉
第四編 作家作品評論
12. 向鴻全〈當代臺灣女作家與科幻〉
13. 張志維〈從假聲借題到假身借體:紀大偉的酷兒科幻故事〉
14. 白瑞梅、劉人鵬〈「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暴力、洪凌科幻小說與酷兒文化批判〉
15. 鄭明娳〈《時間龍》的科學、幻想與思想〉
PS. 林健群對林建光論文的說明:
林老師這篇文章是以《中外文學》31.9(2003.2):130-159。為底本,但也是全書更動最多的一篇,建議台灣讀者直接找《中外文學》閱讀。另外這篇文章的前身是發表於 2002 年第 26 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集〈大敘述的危機與歷史經驗再現方式的轉折:試論 80 年代台灣科幻小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