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評論家大概都渴望有完全不受限制的評論空間,因為受評的文本內容完全自訂,愛怎麼批,愛怎麼評都可以。然而,由於讀者絕對無法直接獲得受評文本的資訊,評論者的角色頓時模糊,他必須耗費大量篇幅來「簡介」文本,以做為下筆批判的依據。倘若他逾越分寸,評論者當下就成了「捏他者」,評論文章也成了受評文本的再創造物。此時,就純粹書評的角度來看,該篇文章是失敗的。
然而, A Perfect Vacuum 終究是創作物啊。在被捏他的過程中,讀者見識到構成文學創作的元素如何被割裂之後,再以「非創作」的形式重新呈現。不管是靠自己的本事重新接合,或是依循 Lem 遊戲式的敘述,讀者都能體會到 Lem 淵博的學識、高超的小說技法,甚至有些毒辣的嘲弄。裡頭有些創意,就算被後來的作品所「重新發明」(或是參照使用),完成度與討論的深度還不如 Lem 在這邊的未完成品。
開宗明義的第一篇評論,就是對本身的自我批判,也是形式與內容最臻完美的一篇。Lem 自己的結論就說明了一切,其他評論者根本無法超越:
......
它來自長年對於現實主義養分的暗自渴望,來自對於個人觀點過於大膽而不能公開張揚的概念,來自朝思暮想且落空的所有美夢。萊姆在理論性濃厚的導言裡,竟公然提出了「文學新類型」。這是聲東擊西的設計,是魔術師故意使就的障眼法,希望我們不要注意他的實際動作。我們必須去相信,這是聰明靈巧的壯舉,而實際正好相反。不是「假評論」的戲法產生了這些作品,而是作品徒勞無功地要求被表達出來,戲法只是作為遁詞和藉口。若是沒有戲法,一切就會流於無言的領域。在這裡我們為了紮實的現實主義而背叛了幻想,叛逃於經驗主義,還有科學的異端邪說。萊姆真的認為,他的圖謀不會被看穿?事情再簡單不過了,他在談笑間吆喝出了人們認真時連耳語也都不敢表達的東西。
...... (pp. 11-2)
閱讀版本:
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law Lem),《完美的真空》(A Perfect Vacuum),王之光 譯(臺北市:邊城,200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