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5

【臺灣科幻全書目】2008 年度回顧──大專校院科幻相關學位論文類

※ 以 96 學年度(2007.09 ~ 2008.06)畢業之論文為主,另補完 95 學年度未登載於「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之學位論文。
若有未臻完備之處,還請各方先進不吝提點、補充。

顯示格式:
出版年;校院名稱;系所名稱;
論文名稱;
研究生;指導教授;
學位類別;語文別;頁數;
註記


2007;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強納森‧史威夫特《格列佛遊記》及馬克吐溫《古國幻遊記》的烏托邦議題及其在英語教學上之應用;
貝業明;蔣筱珍;
碩士;英文;153;

2007;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黃海科幻作品初探;
林奕妗;蔡振念;
碩士;中文;144

2007;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道具演義:科幻電影與新產品設計的關係研究;
楊字民;王鴻祥;
碩士;中文;122;

2007;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烏托邦與機器:從烏托邦文學到後人類;
楊乃女;廖朝陽;
博士;英文;222;

2007;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基因複製科技發展下的未來世界—黃海科技小說中的基因科學與省思;
張孟楨;趙天儀;
碩士;中文;125;

2008;中國文化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
以薩‧艾希莫夫之《我,機器人》、〈兩百年後的人〉與《我,機器人》電影劇本中的後人類社會與文化;
雷鵬飛;史文生(Frank W. Stevenson);
碩士;英文;89;

2008;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日本男性科幻漫畫中的生化女戰士;
張約翰;胡光夏;
碩士;中文;150;

2008;東吳大學;英文學系;
破解二元對立—以基進女性主義、女性烏托邦主義及生態女性主義論《她鄉》及《時間邊緣的女人》;
屈一婷;謝瑤玲;
碩士;英文;114;

2008;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威廉.吉布森《阿伊朵》和《所有明日的派對》中的再/塑後人類、塞爆空間和歷史;
李蕙君;田偉文(Rudolphus Teeuwen);
碩士;英文;104;

2008;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酷兒與科幻----洪凌小說初探(1995-2005);
許絹宜;康來新;
碩士;中文;148;

2008;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所;
科技、媒體與傷口:巴拉德《超速性追緝》中的烏托邦想像;
陳怡雯;林建光;
碩士;英文;77;

2008;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從理念到實踐:吉爾曼烏托邦三部曲《移山》、《她鄉》、《他鄉》的女性主義解讀;
尤心怡;劉開鈴;
碩士;英文;77;

2008;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
顏健富;王潤華;
博士;中文;339;

2008;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歐菲德在基列國的奮鬥求生:瑪格麗特.艾特伍的反烏托邦小說 —《使女的故事》;
林惠燕;廖本瑞;
碩士;英文;95;

2008;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從少年科幻小說看烏托邦的幻滅;
劉琬琳;杜明城;
碩士;中文;87;

2008;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科幻小說的後現代想像:以《殺手的一日》為例;
黃吟如;吳玫瑛;
碩士;中文;97;

2008;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研究所;
科技的異化,科幻的真實:從科學怪人到商品化複製人;
許以勤;陳瑞麟、黃玉珊;
碩士;中文;134;

2008;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
女性主義科幻小說中的母性: 論《她鄉》、《時間邊緣的女人》和《他,她,和它》;
吳佳盈;張惠娟;
碩士;英文;97;


無責任分析:
今年一共 13 篇(另補上學年度的 5 篇),去年的 12 篇(補完後)相距不大。明年再這樣子,或許就可以斷定臺灣大專校院每年的科幻相關論文產出量就這麼多。

今年的分配也很平均,看不出有專案計畫的傾向。國內作家作品研究共三篇,其中研究黃海的有兩篇。黃海前輩大概因為人在臺灣,作品量多,去年又推出個人回憶錄,對於研究而言是相對「方便」的選擇。另外總算也有針對洪凌作品作研究的論文出現。這樣一舉把研究對象推進到幼獅獎世代。就臺灣科幻而言,所缺的拼圖只剩下張系國獎前後的幾位(業餘)作家。但這幾位除了廖大魚賀景濱以外,並沒有個人專著出版,恐怕一來提不起這些研究生的興緻(知道這些前輩的人恐怕也在少數),二來也不容易過指導教授這一關。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傅吉毅的「歷代舵主說了算」的臺灣科幻史觀,由於是近期唯一在國內出版發表的臺灣科幻史,所以成為眾家研究生引用的對象,儼然有臺灣科幻「正史」之姿。至於當中某篇還在用專章討論「科幻定義」,引用的文獻連半篇洋文也沒有,這種灌水手法到現在還適用,除了科科我也無話可說。

晚清元科幻的部分有博士論文!還沒畢業的林健群兄要加油了嘎!西洋文本開始變多了。女性主義+(反)烏托邦果然一直都是國內科幻研究最熱門的題材,這次居然一舉推出四篇,甚至連題目強蹦都沒關係。使得研究 Gibson 和 Ballard 作品的那兩篇令人眼睛一亮。雷鵬飛則專挑 Asimov 的機器人短篇,只可惜他的《我,機器人》劇本是用和原著毫無關連的真‧電影版,或可加入 Harlan Ellison「真正」根據原小說改編的劇本一起討論。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推出兩篇,加上與北京師範大學互動頻頻,頗有爭取華文地區科幻研究主要場域的雄圖。不過 PKD 與後現代,和(反)烏托邦都是做到快爛掉的題目,就這兩篇的目錄和參考書目,看不出會有什麼概念上的突破。貝業明的論文也很有意思,我真想見識一下《格列佛遊記》和《亞瑟王宮廷的康乃狄克洋基》原文版怎麼拿去教中學生。另外有個有趣的現象:原來「科幻」在臺灣學術圈是票房毒藥,許多論文避之違恐不及,紛紛改貼「烏托邦」標籤。以前在國外也有這現象,近年來比較好一點,沒想到臺灣學界還是保有這種觀念。

另外日本動漫一篇、科幻電影(含偏設計類)兩篇,也算有所傳承,只是這方面就不是我的守備範圍了。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機器與烏托邦》這題目,
不禁讓我想到 The Matrix 中,Morpheus 對 Neo 說故事時自言自語的一句話。
他說人類自始至終都依靠機器生存,如今卻想要反抗機器,真是諷刺。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