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6

《臺灣科幻文學薪火錄 (1956~2005)》(2007) by 黃海

一個科幻作家撰寫行內相關的非小說類書籍,大致上可分為三種目的:其一詳述自己創作生涯的軌跡,同時側寫一路走來在業內業外的種種點滴記錄並抒發感想;其二分享寫作技巧與心得,將 workshop 的功用推廣至讀者群;其三則化身為論述者,或評論其他同行作品,或闡述自己長年來所形塑的科幻理論和信念。黃海這本書全包了。而且由他這位從萌芽迄今一直不離不棄,四十年來始終如一,創作立論不輟的前輩所寫就,意義更是重大。

我不否認自己最感興趣的仍是科幻史話的部分。黃海的考證不旦釐清臺灣科幻起源之謎,更回憶親身參與的經歷,清楚交待前張系國時期的發展景況(除了國家出版社王凱竹前輩如何選書翻譯的謎團仍懸而未決,大概是黃海與之並無論交之故)。至於其他時期,黃海也根據自己的參與和觀察,做下詳細的記錄,同時介紹各時期自己的代表作和其餘重要作品。比較可惜的是,作品介紹中一來缺乏張系國科幻獎帶出來的幾位好手,譬如黃海在文中不只一次提到鄭文豪,但卻未對他的作品有所著墨。范盛泓、廖大魚、許順鏜,乃至於前年重出江湖的賀景濱也頂多列名而已。二來在兒童科幻方面,除了自己的創作外,僅介紹張嘉驊和中國作家張之路,九歌出版的得獎作品似乎可以納入討論。近期國內獎項的得獎作品反而有大篇幅的介紹,可見黃海在撰寫時大概考量到作品取得的難易程度,同時也帶有提攜後進的況味。

寫作指南部分,一來我不從事創作,二來這東西本來就各人巧妙不同,所以我也不妄加評斷。而科幻立論方面,由於黃海的科幻知識大多透過其他中文來源的轉述,並受張系國以及中國方面的觀念影響,因此保有強烈二元對立的觀念,可以從「軟、硬科幻」(這東西我不想多談,該說的都在這裡)的二分,和「文以載道」與「娛樂價值」並立無法相容的立論看出端倪。黃海對於西方科幻的認識,恐怕還停留在 John W. Campbell 甚至 Hugo Gernsback 的年代(這是臺灣科幻整個大環境的關係,我稱之為「The Gernsback Continuum in Taiwan」,初步論述在此),因此他「科幻元素表」與「科幻創意枯竭」的論調,對應到當前英美科幻發展現況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至於臺灣與中國科幻發展的比較,黃海認為臺灣科幻並不承載推廣科學的任務,而比較傾向文學。在張系國時代的確如此,然而更換總舵主(這個稱謂比「舵手」稱頭)之後,雖然科幻創作不直接變成科學教育的工具,但在引進作品及推廣策略上,卻仍避免不了與科普合流掛鉤的作風。反觀中國現在因為大量多樣化的譯本注入,已經開始從量變而產生質變。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模樣,或許還得再觀察個幾年才行。

總言之,本書的出版本身就是臺灣科幻界的盛事。適逢 Locus 連兩期作專題悼念甫謝世的 Jack Williamson 大師,不禁使我聯想到:黃海之於臺灣科幻,也約莫就等同於 Williamson 之於米國科幻吧。很高興黃海能寫下本書,為此間科幻從發軔迄今做了完整的見證。而我也要開始忙個幾天,將書中提及的早期書冊資料搜齊,編入仍然諸多不足的「全」書目了。

閱讀版本:
黃海,《臺灣科幻文學薪火錄 (1956~2005)》,(臺北市:五南,2007)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