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3

《生命、宇宙及萬事萬物》(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1982)by Douglas Adams

我心目中的 H2G2 其實到第二集《宇宙盡頭的餐廳》就完結了,因為它也同樣是原廣播劇 The Primary Phase 的結尾,頂多加上與 The Secondary Phase 共用的梗。(小說第一集只到原劇 The Primary Phase 的三分之二,剩下的部分到第二集才寫完,所以我們在第二集結尾才知道 42 的真正意義原來是「荒誕無謂」X-D)相信對當初的 Adams 來說也是如此。所以當他要續寫系列第三集小說的時候,用的是原本要拿來拍 Doctor Who,結果被 BBC 退貨的故事 Doctor Who and the Krikkitmen

由於這層緣故,本書與前兩集的耦合程度並不高,讀起來反而比較像獨立的 episode。主角一行人如何阻止「阪裘」人毀滅宇宙成為貫串全書的主軸。不過也因此造成角色比重顯得「失衡」:Ford Prefect 顯得較為安靜,反倒是 Slartibartfast(史拉德檜)佔住原唬博士的戲分,所以活躍許多,有喧賓奪主的味道。Trillian 也基於同樣的原因,在本書後段經過灌頂後,從純花瓶轉變成關鍵人物。搞笑主力 Arthur Dent 和 Zephod Beeblebrox 還是一樣爆笑,特別是每次轉世都會被 Arthur 迫害的 Agrajag(阿瓜加)那一段。Marvin 出場機會不多,但依然是重要亮點。

只是在脫離了宇宙至大問題之後,這一集的笑梗給我的感覺就比較沒那麼有「哲理」,看過笑過就算了,不會想繼續細細回味、省思(不像「42」除了表面上「荒誕無謂」的說法,背後隱含的東西頗不簡單,前兩集還有不少梗頗耐人尋味)。所以不要先給它掛上 cult 的期待光環,純粹享受故事本身,可能會比較好一點。

PS. 臺譯本採用米國版,而本書的米國版和原英國版相比,有一些「粗鄙言詞」遭到修改。其中第二十一章裡,「嚴肅劇本中使用『比利時』一詞最無厘頭獎」的「比利時」,在英國原版中正是「Fuck」。Adams 利用宇宙頭號髒話舊梗將整段重新改寫,反而有另一層笑果。英文 wiki 的條目裡有說明。

PS2. 本書在剛問世時即有譯本,當時皇冠定名為《再見,銀河》,詳見底下 coolchet 兄的介紹。

PS3. Adams 後來參與製作的電腦遊戲 Starship Titanic,梗就是出自本書。


閱讀版本:
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生命、宇宙及萬事萬物》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莫與爭 譯(臺北市:時報,2008)

原書全文:
http://flag.blackened.net/dinsdale/dna/book3.html

網上評論:
Illiterarty.com
SF Reviews
coolchet 大自在軒藏書誌(皇冠舊版《再見,銀河》)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