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7

《寵愛珍娜》(The Adoration of Jenna Fox,2008)by Mary E. Pearson

以前曾經聽過一種說法:人的細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新一次,所以大概過個 n 年,全身上下的細胞都是新的,這麼一來,這個人還是原來的人嗎?假設前面那句敘述為真,然後把「天然」細胞換成內建神經元的人造生質,同樣的命題是否還成立?這就是本書所要探究的主要課題。

故事以重生少女 Jenna Fox 的內省與遭遇,一方面認識陌生的自己重新為「人」,卻漸漸體察出自己和原先那個同名少女其實不並完全相同。這段自我成長的過程以及連帶的家庭關係衝擊,成為全書最值得注目的地方;尤其外婆 Lily 所處的立場與態度,更是除了 Jenna 本身「成長」以外的亮點。親子衝突自然也是另一項主題,而且更超脫於科技背景。看到後面,我反倒認為,全書最大的問題成因不在於科技挑戰倫理,而是父母對子女不當的「保護」與控制,以及孩子如何(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

和家庭部分相比,儘管學校同學各具特點,然而作者在 Jenna 與其他人際互動關係上的描寫就顯得略遜一籌,沒有特別的發揮,頂多只突顯出倫理議題而已。Pearson 賦予一個生化浩劫後的背景,以巨大的死亡數字和同學的切身之痛強化此類課題的重要,然而這對熟稔科幻行內文本討論的讀者來說並不成問題,畢竟更為「誇張」的概念與想法已經存在多時。本書只不過是抓住「近未來可能發生」的眉角逼使預設讀者(恐怕是少兒或家長)思索現階段社會對於此種技術的接受程度。問題要處理也很簡單,讓 Jenna 產生「後人類」的自我認同,同時也讓讀者建立起「接受後人類(即將)存在」的認知與「尊重」(我承認這比較難)就結了。X-D 就這一點來說,拿 Asimov 的 "The Bicetennial Man" 的「墮落」機器人與之類比恐怕不怎麼恰當。結局收得太理所當然地完美也是個問題,不過問題既然都這樣處理了,給讀者來個正面希望總是不錯。

倒是書中反覆出現的《湖濱散記》引文我就參不透了;沒辦法,對梭羅沒有愛(攤手)。


閱讀版本:
瑪麗‧皮爾森(Mary E. Pearson),《寵愛珍娜》The Adoration of Jenna Fox),李淑珺 譯(臺北市:印刻,2010)〔試讀〕

本書官網:
http://www.whoisjennafox.com/

網上評論:
Bildungsroman
The Book Smugglers
The Chick Manifesto
Dear Author
GalleySmith 
M/C Reviews
Strange Horizons
Teen Book Review
YA Fabulous! 

本書預告片:


這個讀者自製版也很不錯: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