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西看多了,回頭讀這種黃金時代的代表作品除了濃濃的「懷舊味」,其實也還滿清新的。至少故事線不會搞得過於複雜難懂。就算得忍耐一下「對未來的『合理』預測」這種舊觀念,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好玩的地方。
Heinlein 的 Future History 系列作品,尤其是早期部分,大致上均遵循 Future History Chart(另外 Alberto Monteiro 這位老兄居然從作品中把所有年代都考證列表出來),而本書所收錄的六篇,可說是最早撰寫(除了同名中篇在 1950 出版,其餘都是 1939/40 的創作),在設定上也最早發生。
第一篇 "Let There Be Light" 除了帶給未來史的人們穩定的小額能量來源,做為民生發展基礎外,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革命性的新科技如何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限制」。原來十幾年前在舊連線科幻板玩過的「正義戰隊」為維護世界「秩序」,不惜破壞邪惡組織傾銷新科技的「陰謀」(像是一美元可買到你叫得出名號的美女複製人或 256TB 的超級主記憶體等),居然是慢了人家了五十幾年的超級老梗。Heinlein 也同時提出破解對策:基本上有點類似「自由軟體基金會」的主張。而他作品中常見的男女主角答嘴鼓,原來這麼早期的時候就有了。
第二篇 "The Road Must Roll" 勾勒出以輸送帶取代公路的 alternate US,並詳述這種交通模式主宰社會後,某次因為工程人員拿翹而罷工的解決過程。六百超度爛本篇,認為 Heinlein 早年的確有法西斯的傾向。X-D 從本書所收錄的這幾篇看來,早期 Heinlein 應該尚未在作品中明白表露出他後來 Libertarianism 的哲學,可是這是否真能代表當時他會處於政治思想光譜的對立面?大概得調一下相關論文出來看看。
第三篇 "The Man Who Sold the Moon" 則描寫大亨如何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面,透過別人想不到的方式,合法大賺其錢,兼又實現夢想。對於登陸月球及月球開發的技術議題,幾乎避重就輕,精華全都在如何合法斂財、一本萬利。其中騙小孩$$的招數,據說後來歐洲太空總署也拿來用。 8-p 除此之外,Heinlein 探討私人企業進行太空計畫的可能性與優點,儘管和現實情況差距甚大,也未嘗不給讀者想像、思索的空間。在英國上課時就讀過本篇,講義在此。
第四篇 "Requiem" 則是前一篇的「續集」,描述大亨最後如何達成心願,登陸月球。這篇算是全書最弱的一篇,它的意義在於「續集」比「本傳」早了十年寫成。
第五篇 "Life-Line" 是 Heinlein 的第一篇小說。表面講的是如何測定人的壽命(而且連非自然身故都測得到!),科技泡泡炫很大,但我認為實際上要表達的觀念是導致「不良」後果的科技是否有存在價值。
最後一篇 "Blowups Happen" 則是講核能發電技術所產生的危機與轉機。原本撰寫的年代只有核武製作理論,還沒有核發電,所以裡頭提到的技術面幾乎就是「如何控制核彈來發電」。X-D 這篇看得出在結集出版時有改過,講到爆炸威力的時候把廣島、長崎給加了進去。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在於工程師在緊張下的崩潰問題,似乎也呼應到標題中的 blowup。
由於收齊 Future History 的 The Past Through Tomorrow 早已絕版,所以還得翻出其他集子才能看出這整個大系(坦白說我覺得比同期 Asimov 的 Foundation 有趣許多,發展性也高)的全貌,路途還很長哩!
Heinlein 的 Future History 系列作品,尤其是早期部分,大致上均遵循 Future History Chart(另外 Alberto Monteiro 這位老兄居然從作品中把所有年代都考證列表出來),而本書所收錄的六篇,可說是最早撰寫(除了同名中篇在 1950 出版,其餘都是 1939/40 的創作),在設定上也最早發生。
第一篇 "Let There Be Light" 除了帶給未來史的人們穩定的小額能量來源,做為民生發展基礎外,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革命性的新科技如何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限制」。原來十幾年前在舊連線科幻板玩過的「正義戰隊」為維護世界「秩序」,不惜破壞邪惡組織傾銷新科技的「陰謀」(像是一美元可買到你叫得出名號的美女複製人或 256TB 的超級主記憶體等),居然是慢了人家了五十幾年的超級老梗。Heinlein 也同時提出破解對策:基本上有點類似「自由軟體基金會」的主張。而他作品中常見的男女主角答嘴鼓,原來這麼早期的時候就有了。
第二篇 "The Road Must Roll" 勾勒出以輸送帶取代公路的 alternate US,並詳述這種交通模式主宰社會後,某次因為工程人員拿翹而罷工的解決過程。六百超度爛本篇,認為 Heinlein 早年的確有法西斯的傾向。X-D 從本書所收錄的這幾篇看來,早期 Heinlein 應該尚未在作品中明白表露出他後來 Libertarianism 的哲學,可是這是否真能代表當時他會處於政治思想光譜的對立面?大概得調一下相關論文出來看看。
第三篇 "The Man Who Sold the Moon" 則描寫大亨如何走在時代潮流的前面,透過別人想不到的方式,合法大賺其錢,兼又實現夢想。對於登陸月球及月球開發的技術議題,幾乎避重就輕,精華全都在如何合法斂財、一本萬利。其中騙小孩$$的招數,據說後來歐洲太空總署也拿來用。 8-p 除此之外,Heinlein 探討私人企業進行太空計畫的可能性與優點,儘管和現實情況差距甚大,也未嘗不給讀者想像、思索的空間。在英國上課時就讀過本篇,講義在此。
第四篇 "Requiem" 則是前一篇的「續集」,描述大亨最後如何達成心願,登陸月球。這篇算是全書最弱的一篇,它的意義在於「續集」比「本傳」早了十年寫成。
第五篇 "Life-Line" 是 Heinlein 的第一篇小說。表面講的是如何測定人的壽命(而且連非自然身故都測得到!),科技泡泡炫很大,但我認為實際上要表達的觀念是導致「不良」後果的科技是否有存在價值。
最後一篇 "Blowups Happen" 則是講核能發電技術所產生的危機與轉機。原本撰寫的年代只有核武製作理論,還沒有核發電,所以裡頭提到的技術面幾乎就是「如何控制核彈來發電」。X-D 這篇看得出在結集出版時有改過,講到爆炸威力的時候把廣島、長崎給加了進去。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在於工程師在緊張下的崩潰問題,似乎也呼應到標題中的 blowup。
由於收齊 Future History 的 The Past Through Tomorrow 早已絕版,所以還得翻出其他集子才能看出這整個大系(坦白說我覺得比同期 Asimov 的 Foundation 有趣許多,發展性也高)的全貌,路途還很長哩!
閱讀版本:
Robert A. Heinlein, The Man Who Sold the Moon (New York: Baen, 2000)
2 comments:
你好,我們想和你邀稿,不曉得要怎麼聯繫你?謝謝。
把左上角那個 About the Commonwealther 打開,裡面就有 email 信箱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