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9

蘊藏在科幻作品底下的深刻人性──《安德闇影》(Ender's Shadow)導讀

※本文係天下雜誌即將出版的《戰爭遊戲外傳:安德闇影》 (Ender's Shadow)導讀

把時間撥回到1999年。當時科幻界人士耳聞卡德即將推出承襲自《致命兒戲》(《戰爭遊戲》,Ender’s Game1985)劇情的新作,無不倍感興奮。儘管《致命兒戲》的「正宗」續集是《亡靈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1986[1],以及其後的《異星獵殺》(Xenocide1991)和《心靈之子》(Children of the Mind1996),相較於後來致力於客觀論斷亡者、促使世人對其產生同情,乃至於尊重式了解的「亡靈代言人」,科幻讀者心目中的安德(魯)‧威金,恐怕還是那個活躍於戰鬥學校,不管面對多少險阻、情勢多麼困難,卻總是能突破橫逆、萬勝不敗的天才少年。所以就算《安德闇影》主要描述的對象並非安德本身,讀者還是期待能一探更多第三次蟲族戰爭時期的祕辛。

也正由於安德的命運已經在結尾和續集中成為定局,卡德只好另起爐灶,從一干安德身邊的輔佐者中挑選出最特殊的小豆,擔綱起這部平行小說(parallel novel),乃至於後續發展出的「闇影」大系[2]主角。此時,作者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避免把小豆寫得和安德一樣。這樣的擔心並非無的放矢,只要回想起《致命兒戲》中小豆出場的片段,讀者對他的印象大概不外乎是「縮小版」安德,甚至在某些牽涉到少年霸凌的橋段,安德對待小豆的方式,大致上也反映出安德自身歷經種種不公平對待後的心理狀態。

於是本書裡,小豆在設定方面有著最根本的突破:他比安德還聰明,而且歷經幼年時期的街頭求生,他傾向依照「自己的規則」行事──亦即「不擇手段」攫取資訊,對事物進行全盤分析,掌握關鍵情資後才付諸行動。讀者也這可以透過他近乎全知的視角,重新檢視安德故事中的關鍵事件,進而更加明瞭軍方當局的種種安排,同時也避免已知的結局發展反而侷限住故事內涵。

當然這麼做,免不了會削弱安德「無敵」戰績的純正程度。所以作者巧妙地再加入一些安排,使正傳與闇影更加契合,或者,就續集大系的開展而言,甚至是闇影」取代「正體」的先聲。首先,卡德刻意強調小豆的幕僚性格,突顯他蒐集、分析與正確判斷資訊的能力,卻映襯出他在領導統御方面仍有所欠缺。加上小豆進入戰鬥學校的時間點趕不上戰爭計畫遂行的「天然限制」,使得他充其量只能勝任安德的備胎,無法取而代之,也間接穩住安德在故事中的既有地位。

另一方面,比較敏感的讀者應當可以發現,安德在本書當中幾乎只是如同背景一般,存在感甚低。如此安排使得安德的關鍵事件轉化為小豆檢討、分析的對象,讀者閱讀的同時,也逐步將自己代入小豆的旁觀/分析角色,而進一步在小豆本身的故事線中取得更大的同理感受。

個人寧願把本書視為大系視角轉換的過程。安德的成長歷程造就出他「非人」的生命評價;嚴格說來並非人類的小豆卻能在類似的環境下學習怎麼獲得友情,乃至於親情的溫暖。縱使《安德闇影》在科幻界的成就恐怕遠遠不及原作,但感覺上它確實比較能夠代表作家回歸自我本心之後,真情流露的作品。


[1] 甚至《致命兒戲》長篇的問世,其實也是歸因於《亡靈代言人》需要一個「前導」故事。詳見《致命兒戲》作者自序。

[2] 「闇影」大系迄今共有5部作品,自《安德闇影》(1999)開始,接下來的《統領闇影》(Shadow of the Hegemon2001)、《闇影傀儡》(Shadow Puppets2002)、《巨人闇影》(Shadow of the Giant2005)講述安德戰勝後,小豆等戰爭學校學員如何捲入地球戰事的過程始末。由於兩個大系之間的劇情連結千頭萬緒,卡德之後還寫了《流放中的安德》(Ender in Exile2008)和《闇影飛翔》(Shadows in Flight2012)以及進入撰寫計畫的《闇影新生》(Shadow Alive),逐步整合正傳與闇影兩大系的故事。

No comments: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