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 Peter F. Hamilton,《北方大道》(Great North Road)臺灣譯本倒毒,出版社編輯定名為〈科幻小說──敲醒現實迷障的超現實寓言〉,感覺有點怪,但反正我對這本書的感覺就如文中所述,所以也就算了。X-D
說老實話,我之前並沒有接觸過彼得‧漢彌頓的作品。一來他寫得實在太厚、太大,整個系列又往往不只一本,一旦陷入「火坑」,大概沒花個大半年跳不出來。再者,以英倫新太空歌劇聞名的代表作家也有好幾位,諸如執牛耳地位的伊安‧班克斯(Iain M. Banks)、以詳實精準的科學技術描寫著稱的史蒂芬‧巴克斯特(Stephen Baxter)和亞拉斯泰爾‧雷諾茲(Alastair Reynolds)、馬克思主義色彩十分濃厚的肯恩‧麥克勞(Ken MacLeod)等,作品特色均十分鮮明,也往往成為行內專家學者研究討論的對象。相形之下,漢彌頓儘管在市場銷售量上獲得莫大成功,他的作品似乎欠缺了幾項供人「指認」的代表特徵。直到這次完整拜讀單本完結的《北方大道》,我才敢稍稍斷定,漢彌頓在概念開創的程度上的確有所不及,但他的故事就是引人入勝,進入門檻也相對較低。
漢彌頓自然也不希望讀者如此看待他的作品。只消把閱讀焦點稍稍擴大,旁支的細微處往往更能觸發讀者的想像空間。以席德‧賀斯警探為中心視角的新堡故事線,辦案之餘更透露出案情內外的二十三世紀歐洲社會現實面向。縱使人類的生活空間已經邁向星際,財閥治國的影響力卻更加無遠弗屆,公部門的決策依舊充斥著政治考量,有能力的專業人士只得寄生其間,偶爾從中撈點小小好處。人人都有祕密帳戶,站在主角立場自然是耍耍小聰明,佔點便宜無可厚非,仔細想想卻反映出現行政經體制發展到極致的悲哀。安琪拉(她冠上哪個姓氏感覺起來都不太妥切)的少女時代回憶更突顯出上流社會紙醉金迷與一般庶民社會的對比,以及豪門經濟戰吃人不吐骨頭的狠勁。
將安琪拉的女王蜂復仇和聖天秤星怪物綁在一起,無疑是漢彌頓寫作功力的絕妙展現。他刻意不把安琪拉的故事一次講個明白,而是配合當下故事的發展喚起不同時間點的片段回憶,成功地將她形塑為不可靠的敘事者;加上探險各階段受害者的「配合演出」,讓怪物存在疑雲和北家兇殺案一樣,成為貫串全書的兩大謎團。
國外有評論家將本書視為「第一次接觸」(First Contact)主題的科幻故事。就結果論而言,還真有幾分道理。只不過,讀者大概得具備科幻套路的基本認知,才能心領神會,無縫接軌。尤其故事中段還安排完全無法溝通的「對照組」,也起到部分暗示的效果。讀者就算不認同這個觀點也無妨,畢竟從「無效接觸」到「有效溝通」的過程本來就是劇情上的極大轉折,不但是異星方面「策略選用」有所調整,也要人類思維進步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達成。
於是思考的焦點又轉回到北家A、B、C三支的路線選擇。同為星際財閥帝國的一部分,這三支北家人恰好各自代表人類對科技文明進步所抱持的態度。A支經營北數界企業,停留在人類社會繼續操持已經掌握在手中的政、經優勢;B支則率先披荊斬棘,遠赴異星開拓新利基;C支卻自反而縮,退居木星衛星群一隅,試圖透過科技的進步促成人類的永續發展。孰優孰劣,故事已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事實上,無論從新堡市的查案瓶頸、安琪拉的基因改造,抑或北家三支的興衰起蔽,漢彌頓一再告誡讀者:科技、財富、權勢絕不足恃,人類文明的未來還是得建立在倫理、精神面上的不斷提升。這道理並不難懂,只不過我們太常陷入現實環境和短期利益所築成的迷障,需要一塊磚頭重新敲醒自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