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3

新版《戰爭遊戲》(Ender's Game)倒毒

※ 本文係天下雜誌 2013 年新譯的《戰爭遊戲》倒毒文之一,沒看到實體書,不知道有沒有放進去(他們寧願拿「不看科幻的」洪○當主打,目前只發現 TAAZE 有放) X-D。和舊版比起來,這篇不但水昆很多,還自我抄襲不少地方。X-DDD 本文的 working title 就是「Ender's Game 倒毒」,正式標題實在想不出來,由編輯命名。

距離長篇《安德的遊戲》首版問世已將近三十年的光景。這部以人蟲星際戰爭為背景,主要描寫資優兒童如何在極高競爭壓力下,如何克服實體與心理層面的遊戲難關,而且還一路贏到最後的小說,甫問世就造成科幻界的極大轟動,一舉奪得行內最高榮譽──雨果獎和星雲獎雙料桂冠。多年以後,它在讀者心目中的正典地位依然高懸不墜:去年底才公布的《軌跡》(Locus)雜誌本世紀首度史上最佳科幻作品票選,《戰爭遊戲》即高居二十世紀長篇科幻第二名,僅次於歷次投票「永遠的第一」《沙丘魔堡》Dune);本書過往也曾由友社以《戰爭遊戲》和《致命兒戲》之名在臺發行上市,儘管知名度幾乎只在科、奇幻讀者圈內流傳,卻也博得一致好評,在筆者所舉辦的「史上最佳科幻譯本票選」中,亦名列次席。此番由「少年天下」書系重新翻譯推出,想必能讓更多讀者目睹此一經典之作。

1977 年,卡德以中短篇(novelette,科、奇幻類型中對於 7,500~17,500 字篇幅作品的級距分類)形式的〈戰爭遊戲〉正式踏入科、奇幻寫作領域。這個早期版本從安德接掌龍部隊的時間點開始切入,一直打到最終決戰。當時作者只是很單純地想要寫一篇部隊如何在無重力狀態下的三度空間進行訓練與戰鬥的故事,好對應到他印象中的南北戰爭史話──年輕而純真的士兵就這麼被推上前線,經歷一場場血腥殘酷,卻又無人可依、無處可退的戰爭遊戲。

儘管飽受好評,卡德還是等到要為《亡靈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1986)鋪路時,才回過頭來,給《戰爭遊戲》的安德增添血肉。於是戰鬥之外,我們還見識到安德身為老三,與同胞兄姊之間的矛盾情仇、在戰鬥學校中被師長刻意孤立下的應對手段,以及直接反映心理層面的「巨人的飲料」遊戲。這些內容直接描述「絕頂人才」的培育過程。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曾把這些當作「資優兒童的教養迷思」;誠然,作者在書中所描寫的種種手段絕對泯滅人性,更不符合教育原則──為了成就一人,不惜把其他原本可能擁有美好前程的個體抓來打擊、陪葬,絕非正常教育的本意。然而,安德所處的時空背景本來就不是「正常」社會體系,也只有透過從未間斷的逆境掙扎,以及恐懼、威脅無所不在的精神壓力,才能在短期內逼出他所有潛能,成為最實用的殲敵工具。故事中的世界,本來就不存在「公平」二字;這也使得讀者大多只能給予同情,乃至於「同理」安德的所作所為,卻鮮少能夠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但只要經歷過類似格局(壓力強度恐怕還不到戰鬥學校的萬一)的生命體驗,對於安德和其他配角群,尤其是那些呈現負面心態或行為的個體,多少會有更深刻的瞭解。

故事的另一個亮點在於作者「洞見」了網路論壇對於社會輿論的影響力。當然科幻作品畢竟不能當作科技(文化)預言看待;以現代的資訊安全稽核技術反觀近三十年前的幻想情節,自然可以挑出不少實務面的漏洞。嚴格說來,卡德只是利用必要工具來讓彼得完成「說出正確的話就能改變世界」的目標,讀者可以把它視作議題討論,毋須在細節部分吹毛求疵。

《戰爭遊戲》終究還是卡德創作上的變格。從《亡靈代言人》開始的正傳系列續集,又回到他在其他大系中所展現的溫柔敦厚,崇尚家庭與傳統價值的基調。兩書之間的氛圍落差,卻得靠本書終章頓時扭轉,閱讀起來不免感到些許突兀,而且更希望知道如此劇變的背後緣由。大概卡德自己也體察到讀者的期盼,於是仿效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晚年將機器人與基地兩大系列合而為一的作法,在以小豆為敘事主體的「闇影」(Shadow)旁傳系列之後,
 2008 年所推出的《流放中的安德》(Ender in Exile),更清楚地交代此段故事的來龍去脈,本傳和旁支終於又串接成一個完整的大系。我個人非常希望「少年天下」能再接再厲,至少能繼續推出系列中的代表作品,讓臺灣讀者更深入認識這位幻想文類中,特立獨行的傳教者。

1 comment:

毛毛牙 said...

希望這次能出齊,不然老是出第一集而已。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