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 Graedon,《文字交易所》(The Word Exchange)
可以寫得更好,但已經很有誠意的真貨(對照組則是去年出臺版的 Max Barry《魔字》,故事精彩但不堪深究)。作者很用心的建構出網路時代下,文字的字義與語義如何在科技發展中逐步退化的痕跡。最大的 bug 在於對於其他語言崩壞過程僅止於背景描述,說服力因而大減(要達到故事後半的世界崩壞等於同時狙擊全球各主要語言咧),而且最後居然還可以救回來......
阿部和重、伊坂幸太郎,《雷霆隊長》
掛著科幻(恐攻武器標的 & 作為 inspiration 的特攝)與棒球背景的近中年魯蛇冒險。反正跟上主角腳步就是了。
臺版:《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臺灣出版社真愛亂取書名)
我資質駑鈍,看不出這本怎麼贏得了 ACC 獎(大概中國人的翻譯也有點關係)。看來以前學的通通還給老師了。如果書介屬實的話,這種純拚美感的作品恐怕都要回歸原書寫才看得出究竟。
新日嵯峨子,《帝國大學赤雨騷亂》
就我一介科幻非強者(更貼切地說應該是科幻魯蛇&廢柴)兼社會汲營牟小利的豎仔看來,就算宣傳中本系列有著莫大、崇高、宏偉等大詞彙都不足以形容的創舉和功蹟,本書的焦點就是標題中所述的推理案件而已。這個案子當引信,才能把一干人等找來聽解說(玄虛玄虛玄虛,何況推理者自謂推理就只是推理)以後開始遂行真‧互幹(這才是真的,但又僅限於「探」字的局部火力交換,畢竟後手聽說還有三集)的目的。聚焦後故事的確比較「好看」,但也可以從中得知作者在運行奇幻推理時仍然受限於「作者知道的永遠比較多,所以讀者只能看戲不能自己去跑」的窠臼。
Patrick Ness,《我死了,然後呢?》(More Than This)
去年出版我居然沒注意到的漏網之魚。坦白說比較像是 Ness 對於虛擬與真實題材的習作。由於他應該只是對形式而非主題內涵感興趣,所以故事就只能這樣執行與作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