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aXc441o6epnXiOQxMZi0b3trQZsPy89e6_o9uaxKhaDmGLUd-TCnc_k5MO1Y5E4AKVJC3BGBxRuWt9yuMky0aQGGhCXrLBVBA-MyfqpO-PE74Xq3IVAuEVllICgHJulXFxRMMagzcc8j-/s200/zig_zag.jpg)
一開頭在量子物理部分扯了不少,但實際運作的理論基礎不難理解,重點在於製造出來的視覺效果與心理衝擊。Thriller 的部分表現得可圈可點,逼人的壓迫感及懸疑色彩一直存在,角色的刻板印象也塑造得很成功,有利於結尾所揭露的逆轉。中後段有個橋段引導至科學與宗教的拮抗,本書算是為科學攻下一城。
光是看結果的話,讀者大概會喊一聲 Monster of Id(電影 Forbidden Planet (1956) 的隱形殺人怪物)就收工了,畢竟生成的理論基礎類似,不過本書的過程仍有一定的娛樂效果,算是廁所良伴吧。
我讀完後有一個亂入的想法,或許我們可以依此來分辨傳統科幻和 technothriller:倘若一部作品一直提到科學家的美貌,而且三不五時就花篇幅重複描寫強調的話,那它九成九是 technothriller。X-D
閱讀版本:
網上評論:
行內、專業媒體:
Associated Content
Book Reporter
Books for a Buck
The Complete Review
Mystery Ink
SCI FI Weekly(看看本篇的結尾,我和 Paul Di Filippo 有同樣的感覺嘎!)
讀友觀點:
Damian Kelleher
往下跳
老鼠漂流記
游擊隊講義
1 comment:
最後那段話中肯
Post a Comment